作为教师,我想大部分的人都会用气质来形容,因为经常与知识打交道,所以教师由内而外会迸发出一种文学的气息,教师是有风度的。
胡适去世后,苏雪林撰文回忆了自己与胡适同乡兼师生的缘分。当年,胡适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中文系做讲师,讲的是中国哲学。胡适在课堂上绅士风度十足,在上课铃声还未响起的时候,这位翩翩君子便走上了讲台,先是环顾一周,用眼扫一遍听课的学生们,然后手捧一本整洁的点名簿,嘹亮地点醒一个又一个学生,同时又不厌其烦地与每一位来上课的学生点头示意,表示感谢。最让人感动的是,每个姓名的后面,胡老师都加了一个女士的后缀,比如孙继楚女士,钱用和女士,女士学生们听了之后,不免会对这位文质彬彬的学者教师致以敬意。
什么叫座无虚席?那在胡适的课上完全可以做出解释。只见他西装革履,昂首阔步,语言或沉着有力,音节则潺潺如清泉悦耳动听。怪不得每次在胡适的课堂上,总是黑压压的一片, 这其中除了学生以外,还包括很多旁听生,大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人虽排列紧密却鸦雀无声,聚精会神,倾听这位大师的侃侃而谈。所以在苏雪林看来,听胡适上课,不但是心灵莫大的享受,也是耳朵莫大的享受,胡适的课是极其精彩的,他算是学生心中一位有风度的教师。
那现在的老师在课堂上应该表现出怎样的状态呢?首先,课堂上应该体现出对学生完全的尊重。比如说学生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千差万别。教师应该充分的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对自己要求严格,对学生的要求也异常的严格,甚至是过分。只要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东西,必须要全全都记住,而且要记全面,这在小学阶段是基本实现不了的情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差异性,一个课堂里面才有了优等生和后进生,才体现了学生的各不相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