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个关于学习的实验
近2个月给自己定的主旋律关键词是思考、学习,在我的上一篇文章《我们为什么又忙又穷》中也提到过学习的方法,但在具体践行过程中却面临一个巨大的疑问:是否需要规划一些与进步无关的娱乐来放松神经
具体说来,是对于学习的调性,目前主流观点有两种: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劳逸结合,边玩边学
到底哪一种才是有成效的学习方式呢?
为此,我特地在上个月用四周时间来做了个实验,每种学习的调性各分两周,情况如下:
第一周:基本远离娱乐,忍住冲动没有碰游戏、各种影视剧。成效:精读并认真作笔记2篇,写心得文章1篇;
第二周:同第一周,成效:精读并认真作笔记3篇,写心得文章1篇;
第三周:一半时间学习,一半时间追电视剧、玩游戏,成效:精度文章2篇,未作笔记,写心得文章0篇;
第四周:1/3时间学习,2/3间追电视剧、玩游戏,成效:精度文章1篇,未作笔记,写心得文章0篇;
从实验的结果来看,显然是前两周的成效高,但是真心特别累,那是一种争分夺秒到排个队等个电梯这种一两分钟的碎片时间都要掏出手机看几行文字的节奏,大脑长期紧绷容易疲劳,且无法长久持续;而后两周,告诉自己可以适当放松娱乐一下了,开心的要死,先还学一会玩一会,后来就管不住了,放野马一般的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娱乐上了。
先抛出结论:
一门心思或劳逸结合,两种学习观点都不靠谱,唯有两者结合才是正道。
#2 剖析与自我批判
怎么结合先放一边,我们来剖析一下自我。回到一开始的命题,即便像我们有意愿、有需求的人,想要好好学习、思考、并且坚持下去,依然存在重重困难和障碍,主要有三:
(一)追求完美
我们做一件事很容易陷入一个陷阱,一开始兴趣盎然的时候,总想着要做的多牛逼,格式一二三列出来,把各种可能的情况考虑进去,总之最终形态是一个完美漂亮的东东。然而,当兴趣这个麻醉剂渐渐减弱的时候就会发现,在没有根基的情况下,要维持一个完美的高标准形态是很难的,一旦哪一次因各种内、外部原因做得欠佳,就从此一泻千里,最后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关于完美与否的道理可以列出一堆:
古人有云:月盈则亏,水满则溢。
古人有云: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古人有云:凡事留点余地,不要太完美。
……
道理都懂,但是完美主义者和强迫症患者最难过的就是自己这关。为何我们过不去这道槛呢?
先讲个自己的故事。数年前我做一份PPT第二天演讲时用,主要内容大概3、4个小时便完工了,觉得做的不错,欣赏一下。于是一边欣赏一边调整,这边圆圈放低点,那边框框换个颜色,字体调大一号再调大一号,仿佛在精雕细琢一件艺术品……于是接下来的时间便进入一个模式: 发现个BUG,修正,爽;发现个BUG,修正,爽;发现个BUG,修正,爽……从开始“欣赏一下”到夜里3点多,前后花了6~7个小时,终于修无可修了,于是拖着疲惫的身体胡乱洗洗睡去,然后困乏的度过第二天,自然演讲效果也好不到哪去。
这是一次完美主义的典型应用,直到多年后回过头来细细想想,才发觉其可怕之处:之后花费的两倍于主体工作的时间代价,其实只完成了最后1%的雕琢,而这些时间倘若这样用:找一部精彩的电影看看,冲个热水澡,舒舒服服的睡个早觉,第二天早起,吃个丰盛的早餐,开启精力充沛的新一天…… 与现实完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形。支撑完美主义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代价之大难以想象。更可怕的是,这样的付出完全没有经过大脑的评估,不受理性控制。
是不是很恐怖?真的勇士要敢于直面批判与自我批判。从根本来说,完美主义其实是一种不成熟价值观的体现。说到价值观,我目前为止看到的最通俗有效的定义当属:
知道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在完美主义者的价值观里,显然是认为最后那1%是最好的,无论花费多大的代价,都不及心目中的那一抹完美。而如果用稍微成熟一点的心智来考虑,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桩相当亏本的买卖。
(二)懒惰
不管敢不敢承认,我们都是懒惰的人。懒惰是人的天性之一,因为做任何事都需要耗费心力和能量,在远古时期食物匮乏,能量是非常宝贵的东西,关乎生死存亡种族兴衰,所有生物穷尽一生极尽所能就是为了获取能量而斗争,而避重就轻减少消耗已然成为另一种生存策略(树懒更是把这种策略运用到了极致),千百万年之后这种策略融入基因、融入骨髓。
学习本身是一种重塑认知的过程,非常消耗脑力消耗能量,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情。当我们学一下发现好难,潜意识里就开始打退堂鼓了,甚至我们都没有意识到,这时注意力开始涣散,很容易被微信消息啊别的什么“咣当”一下吸引过去,于是开始或长或短的走神,等意识到走神的时候,已经偏离学习和思考这件事很久了。
(三)贪玩
贪玩也是人的天性之一,因为玩的时候可以暂时卸去心中的压力和焦虑。“玩”本身是一种启蒙运动,从刚出生,所有小动物、小宝宝都是在游玩打闹中认识世界、增长本领,是一种提升自我认知最原始最有效的方式。而“贪玩”这个说法本身,在现今这个互联网时代也越发不准确。
1.“适度”是一种不靠谱的说法
“玩”也可以看作一种精神鸦片,如果把握不好,就很容易沉迷。知道有人此时会提出“适度”这个概念,但这个所谓的“度”多少算适合?一天一次、两次,还是10、20分钟?很难有一个科学的、可量化的标准。
2.“玩”的内容、方式不同,“贪”的标准也不同
就拿玩游戏举例,可能小孩子每天一小会儿游戏,家长、老师说他贪玩;而现在,有人一天玩7、8个小时的游戏,而且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来看他玩,玩得好还有人打赏。一天沉迷游戏还有钱拿,敢说这是贪玩?
扯远了,这里其实是想说:玩是天性,不玩才是一种反人性的行为,关键在于如何好好玩,玩的有质量有效果。“好好玩”本身没有一个标准,因此难以把控,于是容易形成“玩物丧志”的局面,影响学习。
#3 没有方法论的道理都不是好叨叨
说了半天原因,动辄都是价值观、深入骨髓的天性怎么破?发现的真相好生让人沮丧。是的,我们没办法改变已经存在的事实,但人是高等智慧生物,深入思考应该是人类最大的宝贝,虽然人大多不爱思考。幸运的是,我们懒得想的问题,已经有人帮我们想好解了。
(一)更新价值观,时刻评估什么更好,什么最好。
价值观真的是影响人做选择的重要标尺,价值观会融进每一次大大小小的抉择当中,且不论是正影响还是负影响,总之影响的是整个人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种问题在本文暂且不表,这里其实想说的是,时刻通过价值判断来破除“完美主义”。具体做法是这样:
在脑中建立一个弹窗机制,但凡做要一件事,先问自己3个问题:
做这件事的好处是什么?
要付出的成本是什么?
有没有利?(结合1、2给个结论:做是不做)
根据1、2、3的分析,来评估做一件事的得失,只做有利的事情。举个例子,回到做PPT那个故事,当我们基本工程已经完成、想要精修到完美的时候,脑中就应该“嘣”的弹个窗,问出3个问题,就知道这事值不值得做了,然后该干嘛干嘛。
你是完美主义者吗?把这种思考模式坚持1个月试试?
(二)赋予事情重大价值
事情坚持不下来?那么给想做的事估个价,折算成每天坚持做的单价。比如学英语,背单词这种所有人都觉得苦哈哈的事情,我们这么来赋值:我用一年时间背4600个单词(基本是英语四级要求的词汇量了),顺利毕业将来可以找到一份年薪十万的工作,不算加薪什么的因素工作十年100万,那么每个单词值217.4元,每天背10个就赚了2000多元,爽不爽?每天只要背几个单词就赚几千块的感觉,可能就让自己根本停不下来。
价值可以换成名声、寿命(健康)、美丽、智慧……是任何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当然,金钱是最直接的,没有人不爱钱嘛,实在没有什么好的追求,就不要免俗了。
(三)赋予“玩儿”目的
我们时间那么宝贵,玩也要玩的有质量,不能单纯只是休闲娱乐无所获。在玩这件事前,先看看能提升哪一方面的技能,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看一部悬疑片,比较锻炼逻辑推理能力,我们的小目标不必说是比主角先找到凶手(受影片剪辑、语言、导演等因素影响,这是有难度的),看第一遍时可以是搞清楚主角的推理逻辑(至少跟上节奏嘛),看第二遍可以是搞清楚整个故事的框架、逻辑(这时可能要借助时间线、线索墙等工具了),好,再变态一点,看第三遍的时候找到所有逻辑上不通的地方看看是隐藏故事还是编剧漏洞,看第四遍时可以是细数植入广告看看商家都在里边干什么,第五遍找出全部穿帮的漏洞,第六遍把自己带入身临其境体验主角的视角……
说谁那么无聊,一部电影看6遍!? 还真有,那个人就是我,当年看的《盗梦空间》……
(首发于2012年12月21日 微信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