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抓娃娃》的时候,不大能笑得出来。喜剧的内核都是悲剧。大笑背后隐藏的是什么?
看到一些评论说《抓娃娃》的背后是中国教育的内核。真得是这样吗?
家财万贯的父亲为了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才,为了在儿子高考时能有机会进入全国最好的大学——清北大学。于是耗费巨资:聘请一个专业的教育团队,人为打造出一栋院落并带着所有的家庭成员演戏,在人为创造出的“艰苦的学习环境,贫寒的家境……”中磨练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的品行,纠正孩子各种潜在的危机,科学喂养孩子的身体健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人为地干预孩子热爱跑步的兴趣爱好,并人为地干预并铲除孩子走考清北大学以外的其他路线的可能性。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影片中的儿子的自我意识不断觉醒,他开始质疑,开始思考,开始考虑自己所处的世界的合理性……“楚门的世界”在崩塌,成长过程中对自己所处世界的认知在改写……终于,儿子开始追逐真相。
在高考这一天,在被无数中国家庭无比重视的这一天,被多少中国人认为命运转折点的这一天。儿子选择寻找真相,用在被操控的人生中学到的技能和本领,打破了笼罩在自己生活中的屏障,像一只小鸡啄破了蛋壳,开始看一看真正的世界。
影片的最后,儿子选择复读,并在第二年考上自己喜欢的体育专业,只是在参加比赛奔跑的过程中,还是忍不住去捡瓶子。
最后一个镜头是争议最多的地方。有人认为可惜,有人认为精彩。我觉得挺好的,因为他做着自己感到快乐的事,跑步和捡瓶子都是他最快乐的事。
我不认为《抓娃娃》这部电影是在内涵中国教育,我也不认为中国式教育就是不好的。
首先,我认为影片中的父亲的教育方式是非常成功的。因为他的儿子在他的培养计划下成长为了一个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优秀的孩子,能考出高分,英语口语书面语都兼顾,有健康的身体,有热爱的跑步项目,有敢于质疑老师的勇气,有自己的思考力,判断力,行动力,也重情义,重孝道……这样的一个孩子,未来不管从事什么事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而且再加上父辈的资源加持,他的人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所以,我不认为影片中的父亲不好,我只羡慕这个世界上的富人能给孩子的资源真得是太多太多了,不是我这样的穷人能想象的。社会金字塔尖上的人,在培养孩子的投入上是不计成本的,穷人家的孩子又能怎样竞争呢?
其次,我认为,孩子的人生最终是无法被真正操控的。再厉害的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只能起辅助作用,都只能阶段性地短暂地控制了孩子的人生走向。但孩子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最终还是由孩子自己决定的。就像影片中的儿子,即使有考上清北工商管理专业的能力,最终还是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跑步。
第三,我认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应该耗费心血参与孩子的成长的,父母有责任和义务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矫正。子不教父之过。放任一个孩子自由成长,野蛮生长的结果可能是收获一个一事无成的孩子,一个丧失了独立生存能力的孩子。在孩子还不具备独立人格的时候,父母的爱就像是坚硬的蛋壳。影片中的父亲为孩子规避掉一些诱惑,在孩子犯错后教会孩子承担后果解决问题,和孩子一起面对,思考如何捡瓶子……影片的母亲,为了孩子放弃漂亮的衣服华美的饰品,喜欢的美甲做了缷,穿着破衣烂衫,基本上是毫无怨言……这样的父母,这样的陪伴和教导,孩子不也是操纵了父母吗?包括儿子找到真相跑向真实世界时,父亲喊出的那句“还回不回家吃饭了!”何尝不是无数父母在把孩子培养长大,待孩子成年后远离父母,走向社会后,内心对孩子的呼唤和乞求?
第四,我认为,人会受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的影响,但只要你想改变,人就不会一直受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的影响,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家庭,成长环境会影响你,但不会永远影响你,也不会一直占主导地位。影片中的两位儿子。小儿子受成长经历的影响,在每次大型比赛中总是忍不住去捡矿泉水瓶。这是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在成年人身上留下的印记。由此可见,人会受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的影响,富人也不例外。而大儿子的成长经历没有被父母精心培养过,他的野蛮生长让他大字不识难当重任,一直不被父亲和世俗认可。但大儿子被父亲放弃后受到触动,决心改变自我,最后,挑战成功登上了雪山。大儿子说:“我再也不需要你的认可了。”这说明,大儿子已经逐渐走出原生家庭中父母带给自己的打压和不认可,而是转为自己对自己的认可,这一刻,大儿子相当于完成了自我独立人格的重塑。所以说,人会受家庭和成长环境的影响,但人是可以突破自我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综上,我想,不管怎么样,开心就好。小时候,和父母一起捡瓶子是开心的,长大后,做自己喜欢的事也是开心的。
不管什么样的人生,开心地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