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乙木的第41篇文字
数字化阅读广义上讲,就是发生在数字媒介上的阅读行为。与数字化阅读相关的媒介有,手机,Pad,kindle和掌阅为代表的电子书以及PC。
数字化阅读近几年发展迅猛,不同媒介之间的边界越发模糊,无论是移动端还是PC端,相互之间的已无技术壁垒。
出版社在出版纸质书目的同时,也会在各阅读平台推出相应的电子版,以飨读者。
数字化阅读的兴盛大概源于以下的几个主要原因:
1.逐渐旺盛的阅读需求,是根本动因。这几年知识付费和知识分享大热,衍生出了一波阅读热潮。同时,现代人对内在精神世界追求也逐渐凸显,这种明显差异化的需求,被天然的转移到图书市场,数字化阅读也相应受益。
2.快节奏的生活对纸质图书并不友好。碎片化阅读是当下主流,纸质书无法满足上班族的不同场景的阅读需求,比如通勤路上,手里握着手机无疑要比拿着一本书轻松。另外,纸质书积累与存放会占用有限的生活面积,电子书则没有实体空间的限制。
3.互联网企业加大对阅读类app的优化升级力度。越来越好的阅读体验,也吸引一些纸质书阅读者转向自家阵营,云平台可以实时同步移动端和PC端数据,实现阅读的无缝连接。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化阅读创造了一种读者间“互动”的可能。虽然,这种互动目前还无法做到视频弹幕一样的实时性,但是已然给个人化的阅读增加了一种新体验,让孤立阅读变成群体阅读。这个模式值得关注,有可能会形成细分领域的壁垒。
4.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付费意向的双向增长,共同促进了数字化阅读市场的繁荣。图书作为典型的知识产权,在没有充分法律体系保护的情况下,极易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最终抑制数字化阅读良性发展。如今,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框架日趋完善,为的数字化阅读提供了健康的生长土壤。知识产权保护也催生了知识付费风潮,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制作精良的数字图书内容付费,购买各大优质阅读平台的会员权益。
数字阅读市场的升温已经引来各大互联网公司的关注与投入,有的网络巨头已经试水。掌阅、多看、豆瓣读书、QQ阅读、微信读书和网易蜗牛都是当下口碑不错的平台,这些平台无疑都具备比较完善的生态体系,但是后期的发展会不会像视频网站一般,进入激烈的版权之争,最终只剩头部玩家,犹未可知。
关于数字化阅读的未来,还有两个问题需要解答。
1.对作者而言,数字化阅读会不会逆向影响写作方式。因为它提供了纸质阅读没有的及时反馈的特质。比如,未来作家会不会更愿意写短文字,更愿意和读者互动,乃至依据读者反馈来修改故事走向。写作不再是单线的,封闭的,而是多线的,有反馈的前进。
2.对读者而言,数字标记和阅读社区会不会诞生“文字社交”的可能。显然这两者都为个体与个体之间创造了一种网络联系,如果加以利用,孕化,有可能催生出轻社交基因,成为各阅读平台未来的一个发力点。
数字化阅读会逐渐取代纸质图书成为阅读主流,就像磁带、CD被流媒体取代一样,但两者并非激烈的竞争对手。我们即可以在地铁上看电子书,也可以在沙发上看纸质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