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姥姥,你在做什么?
姥姥在拖地。
姥姥在拖地吗?
是的,姥姥要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的。
姥姥要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的吗?
是的,姥姥用拖把把地板拖得干干净净的。
姥姥用拖把把地拖得干干净净的吗?
是的,还有吸尘器。姥姥一会儿还要用吸尘器把地板吸得干干净净的。
还有吸尘器吗?姥姥还要用吸尘器把地板吸得干干净净的。对吗?
对的。姥姥要用拖把和吸尘器把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姥姥要用拖把和吸尘器把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02
上面是姥姥和2岁饱饱的对话。
饱饱只是在重复姥姥的话,并且把陈述句改成了疑问句。
这个过程像极了心理教练的倾听。
只是重复,只是把陈述句改为疑问句,但姥姥已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被听到,而且,在被听到的时候,又加上了新的内容。
最后,一句“在拖地”变成了“要用拖把和吸尘器把地板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内容到这里产生了变化。
03
在教孩子说话的过程中,对语言的丰富性,对语言会对生活产生的影响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如果只是告诉孩子“姥姥在拖地”,也可以。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对语言的理解,也许就永远停在了这个动作所描述的局限里。
如果能给孩子更多的语言描述,孩子就会对生活更多一层理解。
首先,知道打扫地板,就要扫得干干净净的。
再其次,知道了拖把和吸尘器都是可以让地板变干净的工具。
孩子的思维结构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形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