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起标准化测验,能说的东西数不胜数。在诸多批评中,有这样一条:考题只允许有一个标准答案。思想、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的多样性,这些都不会在标准化考试里赢得回报。除此之外,它还没有设立申诉的流程机制:你不能质疑考卷上的题目。在今天这个世界里,大家都需要靠批判性思维这一技能来解决没有固定答案的困难问题,而你却还要接受那种坚持什么问题都有标准答案的考试。考试从不会酌情给你一部分分数,也从不会考虑任何背景因素。奈德的学生经常问他:“这题都是什么人出的?凭什么让他们出题?”简短的回答是不凭什么。最早的标准化测验之一是比奈-西蒙智力量表,它是由法国教育家阿尔弗雷德·比奈(Alfred Binet)开发出来的。他设计的这个测试一开始不是为了评估智力水平,而是为了去识别那些需要外界提供更多帮助的孩子。这个测试之后被用于把人们分成三六九等,而这也让比奈本人很是担心。
进化生物学家斯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在其著作《人类的误测》一书中指出,给某个事物简单地直接指定一个数字,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已经对它进行了测量。或者,正如这句古老的格言所言:“可测的东西未必都重要,重要的东西未必都可测。”是我们对指标的痴迷催生了这种考试工业体系——这是一个价值达数十亿美元,且规模越来越大的市场。[插图]
考试本身是无罪的,人们为了考试所做的事情,以及孩子及父母对考试的看法,这些才是问题。标准化考试的确有一定的价值。SAT和ACT考试经常能够拽出一些孩子身上未被发现的阅读障碍问题。一旦某个在学术方面很严谨的学校里,有一个平时成绩全是A的学生,却在SAT、ACT考试里成绩平平,这就是一个警示信号了。平时成绩一般般,考得也一般般,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平时名列前茅,考试却名落孙山?那就值得深究一下了。对于这种平时成绩和考试分数之间的巨大差异,奈德已经嗅出了焦虑障碍、注意力问题或学习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他也为此指导过大概100个孩子做神经心理学评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