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生动效应”呢?就是人们通常对那些“形象化”的事物,更容易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抽象,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在中国,每年有几十万的儿童,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在这里,我提到一个数字——几十万。但是,你很难留下什么印象,它就是个数字。
1989年,中国发起“希望工程”。一位叫解海龙的记者到贫困山区采访,拍到了一个大眼睛女孩。她手握着铅笔,清澈的眼神直视着你。这张图片,一下子就激发了千千万万人的同情心。
这就是生动效应。
那我们知道了这个心理现象,怎么利用呢?
最典型的应用,是在写作和演讲中。描述一个画面,比阐述一个理念,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举个例子,美国的黑人演说家马丁·路德·金,做过一次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他说:
“我梦想有一天,在佐治亚的红山上,昔日奴隶的儿子将能够和昔日奴隶主的儿子坐在一起,共叙兄弟情谊。”
你看,这样一个画面,比呼吁“我们追求人人平等”,不知道高明了多少。金的这篇演讲之所以成为经典,“生动效应”功不可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