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孤独六讲》,也许是我看得最快的书之一,并不是它容易理解,反而这里面列举的大量的实例、理论、想象与分析,让我觉得很有道理的同时,脑子一刻都不得闲。之前没有读过蒋勋老师的书,读完这本之后,我却对他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好奇心和崇拜感。我想之所以这本书这么好看,不仅是话题兼具广度和深度,更因为它非常真实。为什么觉得真实,一方面是因为有些问题自己真实地思考过,另一方面则是他没有避讳许多我们平时可能避之不及的现实、情绪和思考等,他没有轻易地去评判某个人或某件事,更多地是将自己的思考过程,或是心路历程写了出来。先不论这本书的内容如何,作者的这种坦然本身让我觉得很舒服,也很佩服,甚至有时候会不由得产生一种亲近感。信手拈来的例证,更是让我非常叹为观止。
起初看到这本书的题目,就被吸引了。不由地会想,如果让我说有哪六种孤独,我会写些什么呢?当时是毫无头绪的。一直以来,我自认为是个孤独者,孤独的来源在不同阶段也有所区别,但最主要的孤独感来源,是觉得没有人真正懂得自己,即使有人碰巧懂得一些,也不会很完全。年少的时候,初次体会到这种孤独,常常让我有种恐慌,所以有段时间变得很叛逆也很迷茫。后来慢慢习惯,到有时候享受独处,也是经过了很长时间与许多波折。可以说,对孤独的亲身体会是有许多的,只是除了因外人不理解造成的孤独之外,说不出有什么其他的孤独来源。
这本书所讲的六种孤独“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暴力孤独"、“思维孤独"和“伦理孤独”,不是看标题就可以理解的,读完所有的章节,本想提炼一下每个章节的内容,或是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想了半天,又把每一章都快速回顾了一遍,还是觉得很难讲。第一,写得本身很发散,可谈的内容太多;第二在思维孤独里面提到,如果只是复述别人的经历或是别人的观点,那也是孤独的来源,因为不能思辨地去看待问题,思维也就不存在了,哲学的起点是怀疑。所以说,我觉得如果只是去试图提炼,那就丧失了看这本书的价值。
我发现不管写哪一章,作者都会写到各种各样的“矛盾”,也许矛盾就是孤独的来源,而矛盾也会促成圆满,只有包容所有的面,才能看到万事万物圆满的样子,正是因为看到矛盾,才会有孤独感,因此孤独是圆满的。
作者说:“我的《孤独六讲》在可懂与不可懂之间,也许无人聆听,却陪伴我度过自负的孤独岁月。”
“我的对话只是自己的独白。”
"我想在一个城市的角落孤独坐着,看人来人往,看忙碌于生活中的众生,有片刻孤独,坐下来,为自己泡一杯茶,为自己按摩一下疲倦的肩膀,和自己在一起,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做自己的朋友,更爱自己一点。"
“你要足够完整,才能健康地去爱其他的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
“孤独的核心价值是——跟自己在一起。”
这些简单的,我之前认为非常“文艺”又“矫情”的话,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好像在发着光。我想从今天起,我可以更思辨地去看待孤独这回事,从更多维度去追溯当下孤独的来源。如此这样,我应当能更坦然面对有时渴望孤独的心境,能使有限的生命活得更丰富,更细腻一些,也能使以后的生活获得更多平衡与自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