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和商鞅2个人,都是战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学家和军事家。他们2个人也都有各自的变法政治。今天我就来说说他们2个为什么要变法,他们变法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他们2个各自进行了怎么样的变革,并且解决了哪方面的问题。
吴起是魏国人,他是一个政治家,善于用兵。在他生前,先后有2次变法,一次是在魏国,一次是在楚国。
吴起当时在魏国的变法,是魏国军士制改成武卒制。规定凡是能够身着武装,执12石奴,背负弓箭50个,并且只带3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百里者,可入选当武卒。并且免除他们全家的租税。这样下来,魏国的去战斗能力可想而知,所以说,吴起在魏国的变法还算比较成功的。
吴起的变法主要是军事方面的,包括他后来去了楚国,他的变法也是偏军事方面的。不过当时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其实并不适合当时楚国时国情。
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方面继续扩张和发展,一方面仍不失为一举轻重的大国。在另一方面,楚国归贵族实力强势x,长期垄断楚国政权。没了统治力,并且开支庞大,人才外流。让楚国成为了积贫积弱的国家。
当时的楚国是农业区大国,而吴起的变法并没有跟农业有太大的关系,他的变法是
一、均爵平禄。
二、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削减官吏俸禄,将节约的财富用于强兵,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
三、统一楚国风俗,禁止私人请托;纠正楚国官场损公肥私、谗害忠良的不良风气,使楚国群臣不顾个人荣辱一心为国家效力。
四、制定法律并将其公布于众,使官民都明白知晓。
五、改“两版垣”为四版筑城法,建设楚国国都郢。
六、加强军事力量。吴起早年在鲁,魏都以军功见长,吴起认为强国”要在强兵“。而”强兵“的开支,吴起则用”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的方法来解决,用财政提高士兵待遇,增强战斗力。
吴起他的变法内容里,跟楚国当时的农业并没有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主要还是和在魏国的一样,加强军事方面。而且,他的变法里面,并没有太多的考虑百姓们。主要都是官民,所以说,他的变法,一开始并没有得到大众的支持,这也是吴起变法日后失利的一个重大原因。
不过吴起的变法也确实很厉害,他在一年内,迅速让楚国崛起,他的富国强兵的计划,也是得到了成功,一年之内,帮助楚国打下了名声,让各国的危肩耸单。他的变法解决了楚国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很显然,他的变法在这一年里是成功的。
商鞅和吴起一样,都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商鞅的变法是在秦国进行的。
在当时的局势里,各国都要进行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国家不被别人干掉以及自己的国家可以统一其他的国家,各国之间全都开始了富国强兵的计划。此时秦国的秦孝公,引进了商鞅。
秦孝公的眼光非常好,看中了商鞅,确实,商鞅的变法的目的也是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帮助秦国崛起了。
他的变大内容有1、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2、重农抑商 3、奖励军功 4、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5、严明法令
以上的这些变法对秦国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甚至可以说是改变了秦国。他的此次变法,让秦国的经济和军事方面都在慢慢变得强大。
由于商鞅变法,秦国强大,经济繁荣,天下有才之人都汇聚到了到秦。秦出现了吸收和使用外国人才的高潮,高级官员多由外国人才充任。这下,秦国的实力我们也可想而知。
商鞅的这些变法里,“奖励军功”有个故事,叫做立木为心。我想这个故事大家应该都记得很清楚吧。故事讲了商鞅在广场的一边放了一个木头,并且说,有谁能把这个木头搬到另一边,并会给他一笔钱,但是当时的人都不信,过了一会,商鞅见没有人动,于是商鞅把价钱有往上加了。后来有人把木头搬走了,商鞅也真把钱给了那个人,这下,广大人民都信了。
商鞅的变发里,有一点是非常好的,就是得到了大众人民认可,所以说商鞅的变法可以得到成功。
商鞅的第2次变法1.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
2.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废除分封制;
3.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4.编订户口,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当时秦国的全国各地的度量衡不是同一的,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作了标准的度量衡。
商鞅的度量衡准则,为人们从事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且有利消去了各个地方势力。使自己的国家可以有利的发展,不会到了最后被哪些地方势力所控制。
商鞅和吴起2人,都进行了变法,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变法,他们的变法都解决了当时存在一些问题,他们的之所以去变法,目的自然也都奔着富国强兵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