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共读《百喻经》
《百喻经》第七天

《百喻经》第七天

作者: 晴朗的天空1 | 来源:发表于2022-03-02 13:45 被阅读0次

昔有一人,贫穷困苦,为王作事。日月经久,身体羸瘦。王见怜愍,赐一死驼。贫人得已,即便剥皮,嫌刀钝故,求石欲磨。乃于楼上得一磨石,磨刀令利,来下而剥。如是数数往来磨刀,后转劳苦,惮不能数上,悬驼上楼,就石磨刀。深为众人之所嗤笑。

犹如愚人,毁破禁戒,多取钱财,以用修福,望得生天。如悬驼上楼磨刀,用功甚多,所得甚少。

此人的愚笨在于运用惯性思维,不会变通,所以付出了大量的功夫但所得却很少。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一根筋的做下去,不学习不变通,结果可能一无所获。

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银釪,堕于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画水作记。舍之而去,后当取之。”行经二月,到师子诸国,见一河水,便入其中,觅本失釪。诸人问言:“欲何所作?”答言:“我先失釪,今欲觅取。”问言:“于何处失?”答言:“初入海失。”又复问言:“失经几时?”言:“失来二月。”问言:“失来二月,云何此觅?”答言:“我失釪时,画水作记。本所画水,与此无异,是故觅之。又复问言:“水虽不别。汝昔失时,乃在于彼;今在此觅,何由可得?”尔时众人无不大笑。

亦如外道,不修正行,相似善中,横计苦困,以求解脱,状如愚人,失釪于彼,而于此觅。

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中的,要善于抓住机遇,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昔有一人,说王过罪,而作是言:“王甚暴虐,治政无理。”王闻是语,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信傍佞人,捉一贤臣。仰使剥脊,取百两肉。有人证明此无是语。王心便悔,索千两肉用为补脊。夜中呻唤,甚大苦恼。王闻其声,问言:“何以苦恼?取汝百两,十倍与汝意不足耶?何故苦恼?”傍人答言:“大王如截子头,虽得千头不免子死;虽十倍得肉,不免苦痛。”

愚人亦尔,不畏后世,贪渴现乐,苦切众生,调发百姓,多得财物,望得灭罪,而得福报。譬如彼王,剥人之脊,取人之肉,以余肉补,望使不痛,无有是处。

做出任何决定之前要弄清事情的缘由,考虑的后果再去执行,否则会犯下不可弥补的大错而后悔莫及。

相关文章

  • 《百喻经》第七天

    就楼磨刀喻 这个故事比喻∶有一些人往往不从因地上(根本上)改过迁善,只是想多得钱财以修福果,或只是笨拙地炫...

  • 《百喻经》第七天

    昔有一人,贫穷困苦,为王作事。日月经久,身体羸瘦。王见怜愍,赐一死驼。贫人得已,即便剥皮,嫌刀钝故,求石欲磨。乃于...

  • 百喻经

    《百喻经》曾经是鲁迅先生最为喜欢的一部佛经。他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佛藏中...

  • 《百喻经》

    从前有个愚笨的人,到别人家去做客。主人招待他吃饭,他嫌菜肴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就为他加了些盐。加盐后菜肴变得味美,...

  • 《百喻经》

    《奴守门喻》 我们做人做事,不能墨守成规要知道变通。做事情时候,更是要能洞悉原委真相,把握根本症结所在,入场才能对...

  • 《百喻经》

    《二子分财喻》 我们知道这位大臣的两个儿子的确笨得可以,他们竟然为了把财产分得平均,听从愚蠢老人的意见,把所有的瓮...

  • 《百喻经》

    譬如有蛇,尾与头言:“我应在前。”头语尾言:“我恒在前,何以卒尔?”头果在前,其尾缠树,不能得走。放尾在前,即堕火...

  • 《百喻经》水火喻

    (二五)水火喻 昔有一人事须火用及以冷水。即便宿火以澡灌盛水置于火上。后欲取火而火都灭。欲取冷水而水复热。火及冷水...

  • 争来争去,互不相让,这是夫妻相处的大忌

    这是《百喻经》里边的一个小故事,很好玩。 《百喻经》,是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传入我国。称其“百喻”,就是指有一百...

  • 《百喻经》灌甘蔗喻

    (一六)灌甘蔗喻昔有二人,共种甘蔗,而作誓言:“种好者赏;其不好者,当重罚之。”时二人中,一者念言:“甘蔗极甜,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喻经》第七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mgsr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