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似乎来的特别早,刚进入七月就连晴了十多天,温度达到了三十七度,比往年提前入伏。
去年是夏秋冬连旱,连续一百多天没下过一滴雨水,家乡的山塘水库都干涸见底,河流小溪基本断流,缺水成了头痛的大事。
家乡地处丘陵地带,又是著名的娄邵干旱走廊,每年到了夏天基本上不怎么下雨,气温特别高,地里缺水抗旱是农村人的头等大事。
过去的家乡靠天吃饭,耕田种地全靠小山塘积蓄的那点雨水,天年好雨水丰沛的话,农村人还有一个好收成,碰上大旱年份田地里的庄稼欠收,那就只有饿肚皮了。
家乡的水田散落在山冲旮旯里,一丘叠一丘如果缺水那几乎是没有收成的,过去的农村人用水车戽水浇灌庄稼,无异于杯水车薪。
后来,国家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大修水利设施,修了很多大中型水库,我们家乡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修了一座江边水库!
那时候修水库没有机械化设备,全靠人工修建,那时候农村人的热情很高,人多力量大,生产队的年轻社员自带伙食去义务修水库,没有人讲报酬的。
水库修好后,解决了农田的灌溉,家乡几千年缺水的难题基本上解决了。但是,每年抗旱仍然是农村的头等大事。
我记得那时候到了“双抢”季节,也是农村最缺水的季节,抢收完早稻后田里就开始等水耕田,因为晚稻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抢插下去。
如果碰到大旱,江边水库就会开闸放水,抗旱抢水也就开始了,为了争抢水源就会打水仗。公社就会组织专门的守水员在水渠上巡查,统一调配渠道内的水源。
一座水库要浇灌五个公社的农田用水,要保证晚稻全部抢插下去,不合理调配水源那肯定是不行的。
水是生命之源,稻田里没有水那就会颗粒无收,地里没有水瓜果蔬菜就会干死。农村人把水视作生命,夏天干旱季节那可是滴水贵如油哪!
现在社会进步,科技发达,家乡农村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可是田地荒芜,水塘淤塞,渠道崩塌,农村人对农田用水没有过去那么重视了。
那座过去关系到千百万亩农田丰收的江边水库,也被用来作为小镇居民的生活用水,过去抗旱时争得头破血流的渠道水,现在基本上派不上有途了!
那条连接几个乡镇的山乡渠道早已破败不堪,到处崩塌堵塞,渠道水根本就流不动了,那些在渠道上守水的身影永远留在记忆深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先人修建的水库造福了后人,在大旱季节解决了小镇居民的生活用水,解决了农村人的灌溉用水,虽然没有过去那么重要,但是没有它还真不行。
家乡的干旱年年有,抗旱年年少不了,过去是浇灌农田,现在是浇灌我们的菜园,每天太阳还没出山,小镇后面的菜园子便是挑水淋菜的居民。
劳作辛苦,抗旱更辛苦,抗早的故事很精彩,也很有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