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谁家有辆自行车,那是小康的象征。
80年代,家有单车,那是"三驾马车"的标配。
90年代,单车,成为广泛应用的代步工具。
00年代,还用单车代步,那是打工的名片。
2017年,那是单车扬眉吐气,又饱首诟病的舞台。
今天出门买物,鉴于尴尬的距离,选择摩拜,小风一吹,还很有学生时代的感觉。过马路时,一个环卫工骑着同款车一起等绿灯,不禁一笑,或许科技能让我们去"贵"化,重新让交通工具行使代步的职能,或成为爱车族的驾驶乐趣。
儿子很喜共享车,犹以发现路边一辆未锁的车,骑上几百米为乐。他并非需要骑车,而是这种免费的骑行让他喜悦。我尚不能单纯将此想法当作贪小便宜,因为这种认知可能与网络游戏有关,任何未付出实物代价即可换来实物的过程都给他一种物超所值的体验。作为孩子,他还缺乏对时间,精力,视力,沉默代价(如会员费)等隐形财富的价值认知。而这种火眼金睛换来的免费骑行形成了敏锐观察事物产生收益的喜悦。这或许是他乐此不疲的原因。这个过程,他并没做错事,只是享用他人错误的结果。不过,正如没有消费就没有杀戮。我还是应该告诉他不应享用这种漏洞的喜悦,出于对错误受害一方的尊重与保护。
而另一件儿子与单车的故事就是停哪。一次,我俩因停小区门口的草坪还是进口的栏杆发生争执。他要停栏杆处,认为这样别人才看得见。我认为应放一米外的草坪上,不阻挡行人进出。最终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定,我俩各执已见。这个故事放大千万倍,就是共享单车身上的顽疾。原因也更为复杂,例如缺乏规定停放区域标识,使用者缺乏必要的公德心,企业之间的恶意竞争,人性丑恶的蓄意破坏,个体利益受损害者的随机行为,最重要的是过量的五彩虫忽然残食有限的地面交通资源,人们缺乏及时的心理准备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其结果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同时,又制造了"零公里"的紊乱,最可怕的是,这个“零公里”可能在任何时间的任何地点。
共享单车留给孩子们的更多是美好的记忆,免费学车,免费锻炼,随叫随到,走哪停那,不用维护,不会丢失,从不捣蛋。他们成为大孩子们非常适宜的玩伴。想起20年前我为了争家中唯一一辆自行车使用权与兄长争风吃醋,发狠读书的故事,那是截然不同的经历。我深刻感受祖国的强大,人民的富裕。科技让每个时代的标签感如此强烈!
更令人深思的是这橙黄蓝背后的含义。一辆普通的单车,可能也是个微型的流动储蓄所(若每辆车有10人注册,就是3000元),也是血雨腥风的商战武器(帮派之间刀光剑影),更是令人费解的网络生态逻辑缩影。孩子们只看到它作为玩具与玩伴的可爱一面,成人则需要审视如何与这个网络时代的新物种和平共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