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一部电影叫《指挥家》,讲的是一位女指挥的故事 。电影的最后,字幕打出这样的字样,据统计20个顶尖乐团没有一位常驻女指挥,最著名的五十位指挥中,没有一位女指挥。
指挥这个职业,对外行来说一直是神秘之神秘的存在。譬如说我,一直搞不懂乐队里的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乐谱,大家都自己吹拉弹着自己的乐器,指挥难道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么?看了电影,答案是还真不是。
指挥在排练的过程中,就是个权威中心的存在。指挥控制着整部作品的表现方式,节奏等等。在排练时,整合着所有乐器的配合。在影片中,主人公,坚定的站在乐团面前,指出大家在演奏中犯的错误,并提出改进的要求。这的太帅了,那么多乐器,那么多声音,那么长的乐段,她怎么听出来的,怎么记住的?
彩排的过程是指挥与乐团的磨合过程,经过打磨之后,正式演出的时候,演出的作品就已经带着指挥的个人色彩了。但我其实还是有个疑问的,彩排更像指挥的重头戏,那正式演出时,除了开头和结尾,岂不是指挥都可以不做任何动作了。
其实看了电影之后,去搜过国内的指挥家,看到了93岁的女指挥家郑小瑛老师指挥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又发现了以前没有了解的舞台演出幕后的故事。而且也看到了老人家工作的严谨。彩排的过程,和朗诵、独唱的演员,认真同步着上场的时间、站立演唱的位置。与合唱演员磨合,与现场的音响师协调着音乐效果。这时真的才对指挥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并且更理解了那句话,功夫在台下。
依稀记得开讲啦里面,有一期邀请的是指挥家李心草。提问环节,一个指挥专业的学生问到,老师您指挥的卡门,是怎么做到五百多页总谱,都背下来的?李心草回答,我当年听大师课的时候,也问过这样的问题,我得到的答案就是,让大脑不停的运转,把那些谱子都背下来,不背下来绝不上台。听完真的有肃然起敬的感觉了。看来能成为指挥家,真的要付出常人不能付出的心里,受常人不收之苦呀。
今天原本在想,是不是写指挥家的观后感,突发奇想去搜索视频,对指挥这个职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反倒觉得也是对写读后感的一个铺垫吧。今天就先写到这,观后感明天会新鲜出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