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进行了两场分享,一场线下的一场线上的,然后总体的感觉都是很刺激的。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因为两场的分享,其实我都没有写逐字稿(可能是因为上次和女票一起微分享以后,尝试了接天线式的分享,尝到了甜头),这对于我个人分享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和尝试实践。
我以前的分享的模式,固定流程都是做完 PPT ,然后写逐字稿,然后如果是线上的话会对着逐字稿去发言,这样我是觉得是最稳妥的方式。
一:理科生的固执
其实我也想过,为什么我有这样的行为模式?
因为本身我是一个理科生,所以我整个的一个发言,要保持得很有节奏感,不允许自己有太多随意的发挥,因为我想保证整个自己内容的输出,是有干货的。
对于我女票来说,她就是典型的是说话型,我是思考型。
所以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我分享的 PPT ,其实就是我脑海中对于这个观点或者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考结构。所以说没有说会存在,在分享的时候有很多的互动。
这一点其实在线下活动中会体现的更强一点,因为线上毕竟是不是 face to face 这种形式,所以那种互动的感觉没有办法去体现,只要去做足充好充足的准备,然后去按部就班的按照你准备的节奏走,其实线上分享基本上可以达到一个 70 分到 80 分的一个水平。
但线下活动又不一样,因为线下活动是人对人的,他能看到你真实的一个感受和反馈,所以其实在线下活动中互动反馈是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点。
其实我在这点上做的并不好,对比我女票来说,她是一个非常容易跟底下的观众产生互动,并且根据互动的情况去给出一些 及时反馈。
而我就不行,我的模式就需要我觉得要按部就班,按照我准备的模式是比较稳妥的一个方式,但是稳妥有稳妥的好,临时发挥有临时发挥的好 。
如果是线下呢,我也会去写逐字稿,因为是对自己发言的一个模拟演练,其实即使线下会有一些临时的发挥,但是总体的一个发言的框架其实还是围绕着逐字稿差不多的样子。
二:高速上分享的刺激感
其中有一场在高速上的分享最为刺激,因为在分享前的一分钟我还在改我的 PPT。
有时候我在想,我为什么总是那么的逼自己?
可能是因为我认识到人性的一个特点就是懒惰吧,如果我不逼自己去输出去分享,其实有时候思考并不是那么深入,虽然有时候会写日更,但是其实写日更的一个思考的深度,其实就跟写作业一样。
但是如果有一天,老师让你上台去分享的时候,其实那种紧张刺激以及要为了不丢人的心理,认真思考的思考深度只远远比写作业来的要深。
因为最近在参加一个训练营,然后主要是关于系统思维与思维模型的。
其实为了逼自己输出,因为我觉得这次训练营训练营会帮助我很多,所以我很想去最大限度的去吸收,所以我去尝试了,更多的能够厄深入思考,全面吸收的方式。
就比如说,在这次的训练营中有作业的形式,有主持,使大家实践的形式,还有个人 PK 的形式。
三:把自己架上去,是最高效的输出。
以上几种形式我都一一参加了,并且是说在开放的市场实战演练中,我报名了参加三场主持人的角色,因为我的想法是主持人的吸收深度肯定是比参与的人的吸收深度要生很多,你这样你才能够去主持领导他们去实践 。
主持人知道更多的应用边界和案例,以及在出现特殊情况的解决方案,这样才能够把一场主持活动能够控制在自己的范围里面,然后让参与的人都很有收获。
今天其实是参加个人 PK 的一种形式,因为训练营的人,其实都很厉害。
其中有一个叫董董的,其实他是一个学以致用,我觉得是最脚踏实地的一个人,然后也能用最短的时间能够帮你解决最快的问题,给出想要的以及能够找出相关关联的一些答案。
简单来说就是信息的检索能力超级强 。
所以为了能够与她正面 PK,我坚持改分享内容,坚持修改到分享前一分钟。其实我在高速的路上,其实是很紧张的,因为手机快没电了,电脑快没电了,分享的内容总觉得很不好,推翻了重来。
所以那种紧张感是我很久没有感受到的。就像要考试了,然后书只看了三页,只剩下了一个小时怎么办,那种紧张感。
四:总结
总之,接听现实的分享是以后要经常尝试一种方式。要抛弃理科男的执念。分享多,一点随机性可能效果会更好。
今天也是用语音完成第 1 篇周更文章的,以后会用喜马拉雅去做自己的分享表达的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