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浪费一下午的时光,听了一个很无趣的高考文言文讲座。
我一直说考卷中的文言文是越做越让人讨厌古人的文章,没有任何美感,从头到尾只不过是列举某人某年升官、降职,没有一点活着的人的气息,倒是像标本一样。一篇不到六百字的文章,想展现一个人的丰富多采的一生,是一种固执,更是一种枉然。
写成年谱式的人物传记,读起来只能是味同嚼蜡。
历代史书最好的莫过于《史记》,前四史的其他三史也不错,但我们的高考试题很少选。后来的《新唐书》《明史》也不错。问题在于原史书中人物传记比较长,为了考试,到处删减。一个人被削去了头发、耳朵、剥去了装饰,还能有神采吗?还能有意思吗?
最让人无语的是文化常识题。美其名曰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我不知道记住皇帝、诸侯、士大夫等人的死的婉转说法,有啥好传承的?难道想传承等级身份的烙印吗。也搞不明白记住状元、榜眼、探花的文化意义何在?如果这样考还算是好的了。随着民间智慧的发达,出的文化常识题越来越偏僻,恨不得把脚趾头缝里的那点东西拿出来。
文化需要传承,但要明白传承哪些东西。我们必须明白学习以往的任何东西都是为今天的人服务的,并且也必须接受现代社会价值理念的拷问。
为了考试而考试的试题设置,效果只能是南辕北辙,不信问问,做了三年几百篇文言文后的学生,有多少还喜欢读古代文人的书籍?学生的品格情操受到传主多少影响?
传统文化不是空的,是具化为时代里人物的言谈举止、价值观念。想了解一个时代的风貌,看看那个时代的人在做些什么,思考些什么,争辩些什么就够了。但看到的人必须是完整的、没有被阉割掉的人。只有完整的人才能给出完整的信息,信息接受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然而,我们试题尽管被夸的无与伦比,但价值水准真的不敢说,就说和教材中的文言文相比,明眼人都知道好坏高下,不客气地说,是云泥之别。
如此不堪的试题,有人借以教学研究,吹什么秘籍,什么宝典。标榜专家,学者。看似灼灼其华,实则是灿若脓包。
观念错误了,审美水平低了,只会更加拉低沉浸其中的人水位,也把教学往水沟里推。
瞒和骗一直是法宝,经久不衰。我们只会顺从,听话。在埋怨学生没有思想、没有眼光时,请先问问自己脑子是不是也早已交出去了,是该要常常呼唤一声还我头来了。
也不是说非要从教者揭竿起义,但能不能来点消极抵抗。比如别把试题说的那么好,能不能让学生先多读大家的经典文章,知道何为美;能不能推迟一点高考文言文试题的训练,平时的训练难道不能以大家美文为主吗?
崔卫平说过:什么时候你都是可以有选择的。从事教学的老师更应该站在观念的高处来关照自己的教学,来思考教学的价值导向。索尔仁尼琴说一句真话大于整个世界的力量。一个有着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为人的未来发展做准备的理念的老师,比一个学校对学生影响大。
教学没有了真内容、真思考,沦落为考试的机器,其中的人也不过是件行货罢了。没有了真正的人,教育要去向何方?天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