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松弛养育:不控制的妈妈,不内耗的孩子》
作者:[美]沙法丽.萨巴瑞
内容:前言、引言、第一章:找到问题的焦点
时长:38min
“育儿是冰火两重天,爱得热烈,也痛得深刻。孩子极大地滋养了我们的心灵,也狠狠地折磨我们,可他们转头离开时,甚至不知道自己做过这些事。”
翻看这本书的前言时,作者的这段话,狠狠地刺中了我,这两年记录了七十多万字的亲子故事,也读了很多育儿书,但越来越发现:越是爱孩子,越容易走极端,爱的时候是真爱,气的时候也是真上头。
究其原因是为什么呢?
作者用这段话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世界飞速变化,让我们跟不上脚步,也让我们内心充满了恐慌与无助。但我们接下来做了什么呢?我们把这些情绪化作非常高的期望,迫使孩子表现得比我们心目中的我们还要完美。”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作者说:“养育不在于孩子做了或没做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回应孩子,在于你回应时产生了什么情绪,以及你如何处理这些情绪。”
这样做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你不再控制孩子,而是想法设法与孩子增进感情。你不再说教,而是向孩子学习。你不再为孩子领路,而是允许孩子走自己的路。你不再是孩子的上司和老板,而是他们的伙伴。你的养育方式和对待孩子的态度都会焕然一新。”
这几个月一边读一边总结反思,当我尝试在育儿方面更包容、更接纳、更理解孩子的时候,我发现孩子看我的眼神都变了,时而不可思议,时而充满感激,时而主动分享,时而来句谢谢。
比如昨天放学,恰遇大雨,他的鞋子湿透了,但是他又很想穿着这双鞋子去上晚上的兴趣班,当时我还在上班,当他用爷爷手机给我打电话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责怪他固执,而是顺着他的心意跟他一起想办法“如何才能舒服地穿着这双湿鞋子。”
我们一边商量一边想出了几个办法:第一,换双干袜子;第二,换双干鞋垫;第三,让爷爷用吹风机帮忙把鞋子吹一会儿,因为时间有限,只能吹十分钟,无法吹干,但吹成什么样就什么样。
孩子欣然接受了这些提议,并且也接受了后果,即:“鞋子无法干透,有可能新换得干袜子,过不了多久会再次被浸湿。”
最后,孩子穿着这双鞋子开开心心去上兴趣班,晚上接他下课的时候,他说能感觉到袜子湿湿的,但是也还好可以接受。
最让我惊讶的是,过了一晚上,今天他主动告诉我鞋子湿透的原因,他说原本只是一只鞋子不小心踩到了水坑,他心想一只湿了,那让另一只也湿一下吧,于是另一只脚主动踩进了水坑。
我听完哈哈大笑:“原来一只鞋是“不小心”,而另一只鞋却是“故意的”,它俩谁也不吃亏啊。”
孩子听完,也开心的笑了,他的笑里更多的是释然,是说出了藏在心中的秘密的释然,而能促使他说出这个秘密的却是我自始至终对他的接纳和理解。
试想,如果我一开始听到他鞋子湿了就责怪他怎么这么不小心,紧接着又听他要继续穿着湿鞋子去上兴趣班的想法时责怪他的固执和韧性,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守口如瓶不会对我敞开心扉讲出藏在心中的小秘密了。
这就是作者想要向读着强调的:“养育的核心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己。”
两年前,我把自己的座右铭更换为:“育儿先育己,育己先育心。”
而今,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这句话的具象化,人与书的缘分,妙不可言。
最让我欣喜的是,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轻松易懂,不像前几次读的老外的书那么难啃,作者已经写了三本觉醒系列的育儿书了,可为什么还要写这本,是因为前三本书回答了两个问题“What”和“Why”,即“什么是觉醒式养育”以及“什么要如此养育”,而这本书回答了“How该如何做”,这本书是前三本书的闭环,重实践,所以更值得一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