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失败,我想每个人都会感到沮丧和难过,但那瞬间你下意识的想法是什么?
是在与他人的对比中获得安慰?他实力比我强得多,他都没做到,我做不到也正常;抑或更加难过?他平时各方面都不如我,连他都做到了,我凭什么会做不到呢?
是想起自己曾经失败的经历,不禁悲从中来,埋怨老天何其不公?还是像之前一样觉得自己也不适合这个方向,准备退出?
在《拖延心理学》中,有一个等式可以解释为什么面对失败,我们的情绪反应会这么大。
自我价值感=能力=表现
失败,证明能力不行,进一步说,体现的个人价值往往不如那些有能力成功的。这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毕竟,谁不想被别人所需要呢?所以,一旦失败,我们在情感上会经历不被人所需要的恐慌,就难免低迷丧气,想要放弃,抱着能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的想法开始了下一轮循环。
看到这里,如果你深有同感,那么,恭喜你,你已经陷入著名心理大师德威克所说的“固定心态”,这是他在研究人面对失败时出现的两种心态之一。
“固定心态”的核心是:认为智力和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固定不变的。这点先别着急否定,想一想,你目前所从事的领域,看看你目前所取得的成就,再与这个领域的权威对比一下,你觉得有生之年自己能够赶上他吗?
是不是觉得毫无希望?
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令人绝望的不是每天食不果腹的状况,而是看不到未来能够有所改变的希望。
如果连希望都不抱有,那我们又何来的动力去追逐、去攀登呢?而且,他们并不是生来就站在最高点的,不也是经过一步步努力登上山顶的吗?
如果你说,他们生来就适合干这项工作,那么这不就是承认你内心其实是认可“固定心态”的吗?
与其相反的是“成长心态”,它认为:能力是可以发展的,即努力可以让你更聪明,更加擅长某事。这时,表现不再与能力挂钩,我们无需再为表现不佳而烦恼,而是专注于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
自我认同感=能力≠表现
我在想:如果能够做到专注于自己的提高,少一些情绪上的干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会过得更加充实,更好地成为自己呢?
正如德威克在文章末尾所问,“成功是为了学习和进步,还是为了证明你聪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