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里有一个辩题:毕业即将各奔东西,该不该表白?引起辩论的对立面则是站在隐藏和表达的双重情感下所作出的一个假设命题。
面对即将而来的分别,到底该不该说出自己的喜欢。
而我将之简单地理解为——我们该如何(是否该、何时)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欲望。
当我们处在婴幼儿时期,面对递过来的一颗糖,不管是不是别人引诱的目的,都会主动伸出手讨要。
这是对欲望的直接反应。不太会计较未来是否还能得到更好的东西,只是单纯地想要满足眼下的欲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我们似乎怯弱于对欲望的表达。很多事情只是假设出一种命题,便设想出所有可能的好与坏、对与错、平衡与亏损。而淡化了自己最最想要的那份情感体现。
我们确实很少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欲望,因为在大多数时候,欲望被认为是可耻的。
那些本该激发自己偏向人生最高级的东西,总是被一系列假说命题遏制住了。
第一种:赤裸
如果我们一不小心把某种欲望暴露在表面,那种感觉大概就像是完完全全的赤身裸体于外界。
随之而来的是慌张和胆怯。就像对喜欢的人告白、对上级提出想要变更职业的想法,一旦被拒绝,这种想法会让自己觉得不堪。
尽管在心底压抑了很久的欲望,也很难再有表达出口的勇气。
第二种:责任
不敢急于表达自己欲望,大概也是想起自己本该或者将要承担的责任。关于以上那道辩题,反方辩手是一位正读大二的男生,他认为,说出喜欢就需要对这个说法负责。
需要考虑各奔东西中的“东西”给两个人带来的异地,需要考虑面对种种未知而来的因素,两个人能否长久。还需要考虑在这段感情中能否就一定会给对方幸福。
正因为考虑着这些“责任”,所以那位男生认为不该在毕业之时向喜欢的人表白。
的确,我们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会压抑住我们的欲望。
第三种:控制
当欲望出现的时候,我们会极力地控制它。面对着种种理由,我们不得不把握好自己能够掌控的度。
人总不能因为太想要一块完石,而翻起整片土地。
当然我们会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能左右我们判断的是位于理想目标的均值。
但大多数时候,我们更需要学会的是对欲望的控制程度。
第四种:流失
相信每个人都会存在这样的经历。比如看上了一双特别喜欢的运动鞋,但价格不在自己的接受范围内。努力了半响,决定还是放弃。但过了一段时间,发现很想要的那双鞋也没那么喜欢了。
而这往往发生在欲望控制之后,随即欲望便发生了流失。总没有当初的感觉那么强烈。类比于曾经心动过的人,也不是不够喜欢,总之,欲望的情感是可能随着时间而淡化掉。
第五种:我想且我要
受文化环境的影响,我们正试图朝着“低欲望”环境发展。即使我们崇尚物欲,也只能隐藏起来。
而除去客观的限制条件,在和谐的社会和自我人生发展中,那些能够轻易说出“我想且我要”的人总是显得更加乐观和自信些。
其实,人的一生总是伴着无尽的欲望。关于名欲利欲、权欲性欲、食欲情欲,这成了我们日常所需的基本条件。
另外在某种程度上,欲望也是一种驱动力。
这种内心的情感总能使我们有别于其他人的日常状态,驱使我们再往前一些。
《奇葩说》里的这个辩题最后是正方辩手胜利,女孩用她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有喜欢的人就该争取。
而大家选择站在正方的理由,大都就赞同这一观点,都倾向于选择表达自己的欲望。
关于欲望,是好事,也是坏事。但我总羡慕那些能及时表达出自己欲望的人。
仿佛在内心躺着一只巨兽,能够吸纳很多很多颇具野心的东西,相应地也能够得到更多更多可以属于自己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