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媒体曝出耐克与NBA巨星科比的合同在四月底到期后将不再延续。如此一来,耐克未来将无法发售跟科比肖像、名称、logo等一系列相关产品,也就意味着NIKE & KOBE系列球鞋将成为「绝版」。整个事件就像“蝴蝶效应一般”,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球鞋二级市场。
从消息曝出开始,科比系列的球鞋交易量和价格都一路疯涨,甚至出现了一分钟一个价的场景
而类似的事件在鞋圈其实也已经发生过无数次,新疆棉事件中离谱的李宁鞋价、科比去世时同样的哄抬鞋价、“钩子一反,倾家荡产”的限量发售等等等等…..
如今的鞋市就如同股市一般,任何的风吹草动,都能引起价格的动荡,而当球鞋不再只是球鞋的时候,身处市场中的平台产品们又在如何?
符合“经济原理”的产品方法论
—、凡是交易必有成本:
不论是二级市场的产品鼻祖stockX还是国内火爆的得物、nice,每一个球鞋交易平台都会针对交易收取一定比例的交易费用,卖家通过支付这笔“保护费”来获得大量的消费流量,买家则以此来确保商品的真实性。在整个流程中,平台作为第三方的形式提供鉴定服务,卖家将鞋寄至平台,平台在查验通过后再经过精心的包装(如新增带香氛的防盗扣、鞋盒外部包裹泡沫等)发货至买家。如此一来一回,平台似乎很好的解决了交易双方的不信任问题,同时也提升了商品的品质。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专业程度越高、信息不对称越严重的市场、产品生产的质检和监督成本越高。从NBA球星签名鞋开始到现在的嘻哈潮流推动,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新一代人思想的转变,球鞋文化越来越成为年轻人生活的日常。而作为各大品牌加工厂的中国,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高仿、山寨流入国内市场,球鞋的真假鉴别变的越来越难,平台类产品通过整合,降低了交易风险,提升了商品品质,从这个角度看是具有正向意义的,也完全符合经济学中的需求第三定律:好东西运到远方即每当消费者必须支付一笔附加费时,附加费越高,所购买的商品品质要求更高。
二、追求绝对公平不如实行双轨制:
有别于国外的球鞋交易产品,国内的两大产品:得物和nice均推出了寄售闪电购的模式,即卖家可以提前将球鞋寄至平台,在平台查验通过后寄存在平台处进行售卖,而买家在购买时可选择闪电购与现货两个选项,寄存在平台的商品可以通过闪电购的形式在两天内即可送达至买家手中,不再需要等待中转的操作。
可以说,从产品角度而言,这一模式是天才的,有别于国外的高额仓储费、交通运输费、人力成本费,依托国内发达的物流系统与仓储系统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价格,寄售的方案得以很好的实行,而寄售的方式,也非常符合经济学原理中解决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关系。经济学常说价格是用来筛选需求而不是贫富的,如高速公路收费,愿意支付过路费的人才是真正需要道路的人;迪士尼乐园的快速通卡,需要支付接近门票价格的金额,却能让游客免去排队的烦恼,而闪电购也是,闪电购的价格往往会高于现货的价格,但那些想尽快拿到心爱球鞋的买家并不在意,即便有时候两者的差距相差很大,我们也仍能看到有不少的成交记录。作为卖家自主定价的平台策略,不仅免去了定价算法的成本,也实现了双方交易的自主性,是基于国情、市场,符合经济学、心理学原理的可满足买卖双方用户的好需求。
三、商人乐于提供公用品:
得物和nice作为国内最大的两个球鞋交易平台产品,分别从鉴定和社区出发衍生出多个交易类产品功能。卖家可以在平台上进行货品管理、货值计算;买家可以通过平台的发售日历查看近期的球鞋发售情况、付费进行球鞋的真假鉴别,也可以通过社会图文、up主直播介绍了解球鞋详细信息。
那么作为球鞋交易平台,除去获取用户和投融资外,为什么还需要新增如此之多的产品功能呢?那是因为平台的用户需要这样的信息展示流,开发这些功能所需要的人力成本、三方费用等实际也已经包含在交易的费用了。如此多的产品功能点可以吸引大批的用户,不仅自己来,还有可能带来其他新用户,这是公用品所能带来的正向效益,也是一个产品可以仅凭功能点就带来用户的最好实践(老实说,很多产品并不能凭借产品功能拉动产品发展)。
有违“创业初心”的产品价值观
一、高额的手续费
前文也有讲到,作为第三方鉴定平台,收取手续费是符合原理且能保证产品正常运营的。但是当你翻看得物各价位商品的手续费后,相信你也会不由得睁大眼睛,一双1000元的球鞋,扣除平台各类手续费以及要求的快递费后,其到手价甚至不足900元,买卖双方的交易成本高达10%,而价值越低的商品,其手续费所占的比例越高,价值越高的商品,其手续费比例虽然在降低,但其实际成本却也会水涨船高。从市场原理来看,商品的税负(或者说成本)其实往往由更需要的一方承担,当卖家更想要把商品卖出时即使低价也会愿意卖出,当买家更想要获得商品时,即使价再高也会愿意入手,平台在这之中似乎并没有什么过错
但若成本过高会更会引发哄抬物价造成市场紊乱,带来不可逆转的结果。
我们以一双售价129元的拖鞋为例,加上运费买家一共需要支付143元,而卖家实际到手仅为79元,,扣掉发至平台的运费,实际收入仅有可怜的67元。从鞋服的整条产业链来看,平台在不需要承担设计费用、制作费用、营销费用、仓储费用、运输费用的情况下竟然可抽成高达53%,而卖家的成本却足足超过了一倍,若该拖鞋在平台进行了二次交易,那么平台仅仅对于这一商品而言,其利润甚至可高达百倍、千倍(消费的力量lol)。在球鞋二级市场愈演愈烈,品牌方推波助澜的当下,高额的手续费无疑又使这团火燃烧的更旺,在商品溢价10%才可勉强持平的情况下,“贩子”们一步步抬高价格,甚至扫货以造成商品稀缺的假象,最终也只能给真正的卖家平添烦恼与损失。
得物的高额手续费相比之下,nice则更为克制,手续费也相对较为合理,在超低价时除去快递费甚至可以获得高于标价的到手价。但我们也不能保证这是否仅仅是因为流量、交易量都远逊于得物的无奈之举。
nice的手续费二、当镰刀伸向“韭菜”
在成为一名“专业”的球鞋供应商前,阿飞是一个资深的球鞋爱好者,从最早可以在专卖店随意试穿、在淘宝上随意购买,慢慢的,商场的专卖店不再正常上架,出现了APP线上上抽签购鞋、线下门店半夜排队、摇号买鞋等一系列饥饿营销,一路看着球鞋从百元级上涨到千元级再到现在都已司空见惯的万元级。最终,在鞋子越来越难买以及超高利润的趋势下,阿飞开始了自己的贩鞋生涯。
而真正让他诧异的是当阿飞的“生意”越做越大时,自称某平台的商家运营找上门来,洽谈关于采购鞋款的事宜,沟通后了解到,平台会主动寻找各类供应商通过引导入驻或平台主动采购并直接售卖的方式维持平台的鞋款保有量并获取利润,对于供应商来说,大批量的输出不仅可以减少鞋市价格动荡的风险,也能缓解自身的资金流通压力,这一笔生意往往是有利可图的;而对于平台,特有的寄售模式正好给自有商品提供了利益的温床,不仅解决了古往今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也让公司的盈利簿上又新增了一种类型。
但,这个模式,对于消费者,真的是正向的吗?
不知从何时开始,平台对球鞋的鉴别不再专注真假的本身,原厂自带的溢胶、球鞋配件、鞋盒,甚至是鞋盒上的小划痕都能成为鉴别失败的理由。艺术家、竖盒怪层出不穷,在此风气下,球鞋越来越变的不仅仅是一种日用品类型,而变成了需要异常妥善保存的“纸币”,人们对于球鞋的意识形态也慢慢从日常使用变成了财富密码,而我们知道财富永远是多多益善,而密码最需要安全。
得物的瑕疵品界定讽刺的是,在平台的寄售和自售模式下,不少买家都遭遇过平台双标的遭遇,大王在某平台上购买了一款陈冠希联名的特殊鞋盒鞋款,而当他满怀期待打开包裹时,却发现鞋盒已经损坏至无法保存的地步,遂将情况反馈至得物客服,结果得到了不影响日常使用的回复。在这里需要再次介绍下寄售的模式流程:卖家寄存至平台后,平台一旦查验通过将不再对商品进行复查,一旦买家下单付款,平台就会将该标价用户的对应商品找出并寄出,而一旦寄出,该交易即算完成,卖家会在寄出一小时内收到该笔交易的结算金额。如此情况下买家在还没有拿到货物的情况下卖家已经将风险转移至了平台,因此当买家同样以“艺术家”般的要求对待商品时,平台往往不愿接受退款并承担该笔费用;同理,当平台自售进入鞋市后,既当选手又当裁判的做法,更是让平台在市场中如鱼得水,如戴比尔斯那经典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骗局一般,真正把球鞋一步步的演变为稀缺的金融产品,收割着一把又一把的“韭菜”们。
得物客服针对瑕疵品的回复三、鞋圈终将成市
如果说寄售功能还能符合经济学原理、满足用户需求,那么nice的担保预售可以说是纯粹的鞋圈市场化的助推器。何谓担保预售?担保预售是nice推出的,通过平台资源预先购买未发布或低于市价的鞋款,并在发货后直接寄存至nice平台,相当于拥有了该商品的转卖权、在全程没有看到实物的情况下完成交易,这期间无论价格涨跌平台均不负责。平台不仅可以借此提升产品数据,还能短期获取大量长期资金;不仅没有价差的风险还可以保证每一批鞋款均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翻找平台的其他模块,不难发现,工具型功能随处可见,货值计算、打包批发、调货工具等均为球鞋的“专业”卖家们提供了趁手的工具。在各功能处也四处显示着:赚钱、货源、批量等生意词汇,无时无刻不提醒着市场的概念。平台社区中同样充斥着大量“市场分析”、“货量”、“稳定理财型”、“走势”等非正常鞋款介绍、分享的辞藻,也许这些内容对于那些“专业”的卖家而言非常适合,但作为一个穿搭分享平台,这一类的内容是否合理,是否容易诱导爱好者随波逐流转变成“理财者”?作为内容平台,是否有必要做起监管的责任,去除非相关内容的帖子?
这么做一方面提高了产品数据,一方面也将鞋市推向了新高度,望而兴叹的高度,高度上没有一双纯粹的球鞋。
nice 的卖家工具类功能现如今,疯狂的鞋市也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包括政府的注意,作为平台,也需要思考如此的疯狂是否只要简单的将处理方案归咎于用户自主定价和临时下架商品这么简单?
得物针对高价李宁事件的回复在促进数据增长的同时是不是也该问一句:致力于成为年轻人潮流聚集地的产品目标真的健康成长了吗?门槛是更低了还是更高了?是保持了初心还是被利益熏了心?
最后想提一个问题,作为产品掌(gong)舵(ju)人,当产品增长与普世价值观产生矛盾时,你如何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