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一,你的任务就是要保住你的绩点。”
“建议你还是把你的绩点搞得好看一点,不要像我一样到大四后悔就晚了。”
刚刚开学不到一个月,但这样的话,我好像天天能听到。
大一的第一堂课,任课教师走到讲台上,放出自己的ppt,面无表情地指着上面的章节目录:大家记一下,我说要重点讲的就是期末考试的内容,其余的大家了解一下就可以,期末考试的时候不会涉及。几乎是同一瞬间,学生们抄起各自的记录工具,严阵以待,记下所有的章节数,并在前面用各种颜色的笔,做上各种各样的记号。没有人质疑为什么第一堂课便要说这些,好像这已然成为某种习俗与公约。
这堂课后面的部分,同学们昏昏欲睡,大抵是因为老师说了,这只是作为一个绪论,考试不会考。
于是,当提到学习二字时,学生们好像自然而然地在其后面补充了一个宾语——考试内容。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高考结束的那一刹那,便是我自由的开始,想学什么便学什么,将高三所有没来得及看的书,看的电影都看个够。每日穿梭于图书馆的书架之间,感受着高大书架带来的压迫感,内心却是饱读诗书后的充实与快乐。我还曾妄想去将自己一天的课表排满,去听想听的课,蹭想蹭的课,还能有剩余的时间刷刷剧,听听音乐。
然而,现实却是除了教材和几页暑假没有读完的《小妇人》,我没有读任何其余的书,没有看过一部电影,没有蹭过一节课,连看一眼《唐顿庄园》的时间都没有。我把大量的时间无偿奉献给了高数,复习,做作业,预习,不知不觉中便能消磨掉一个上午,高数的结束便意味着午餐的开始。
更可怕的是,每日置身于这样的氛围之中,我好像也被一股无形却有力的浪潮裹挟,逐渐放弃了自己原先的所有想法,脑海中一切独属于我的理想与愿景都被现实擦去。我开始为了绩点奔波,为了考研出国,我甚至已然开始打算学习托福,但在此之前,我鄙夷为了功利性的目的学习一门语言的做法,一门心思想的都是如何从根源提升能力,而最终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与人交流与沟通。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好像过上了高四一样的生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身旁的同学不再是一起学习生活的伙伴,而成为了你死我活的对手。
不过幸好,我至少已然从梦中惊醒,还有机会从高四回到大一。
那是一个普通而平静的夜晚,像往常一样,在图书馆的同一个自习室,同一个位置,看不到尽头得做着高数作业。笔落在空白的草稿纸上,却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抄写这书上的题目。我的心早已被另一件事占据——对数学期末成绩的恐惧。我害怕我的成绩达不到90分,我害怕面对空白的试卷一道题也做不出来,我害怕在别人奋笔疾书的时候我冥思苦想却依旧没有结果。
而这些想法,一直困扰着我的整个高三,也是这些想法,让我的高考,一败涂地。
或许是我性格中还保留着的那一点点倔强和叛逆,我放下了笔,合上了书,闭上眼睛,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不能再过这样的生活。或许我无法完全从现实跳脱出来,无法摆脱一切的束缚,但我要为我自己开辟出一条独属于我的路,在这条路上,我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能看见自己内心中的光亮,能实现我自己个人的价值。
或许这一切的一切都太过于理想主义,或许会被许多人称之为幼稚与不成熟,但我依旧愿意一意孤行。我想要保持对于世界的感知力,我想要热烈地生活,我想要一个人的狂欢。
“同你的时代一起生活,但是不做它的宠儿;给予你同时代人他们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他们所赞美的东西。”这是我最近读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中很喜欢的一句话。在这句话中,我找到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和支撑。
下一次陷入迷茫与恐惧的时候,想想自己吧,想想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保留着最后一点理想的情怀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