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次带孩子到老师家里去上课,之所以突出第一次是因为这个班一直都是线上的绘画班,为了能更直观的给孩子突击辅导,选择了来到老师家里单独辅导。在决定来之前和到了之后都是有一些相关的想法,所以也有了这一篇随感。
01
在老师提出让孩子来单独辅导之前,是因为我们在老师的推荐之下报名了一个申请,当通过筛选收到复试通知时,我发现这个时间是冲突的,要么选择放弃,要么冲突的事情修改时间。
在考虑之后我选择了另外事情修改时间,复试照常参加。当我告诉老师照常参加后,老师主动提出给孩子辅导一节课,但是要到她这里来。写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这不就是老师推荐孩子去参加比赛,然后再变相收辅导费嘛?但实际这个比赛是公益组织是不收费的哈。
当然我在这里想表达的并不是孩子去上课了有什么收获,而是想说在决定这件事情时我自己的考虑问题的角度。
在我看来是否能被选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多一种体验,这也是在以前的文章中讲过的。我在时间记录里面写过很多次自己的第一次,为什么不让孩子也有属于自己的很多第一次,让她在自己的日记里面写下来,更甚至可以让她专门用小本本写每个第一次,一年下来是不是会成就感满满呢?
虽然队友认为这样的活动参不参加无所谓,根本没必要去改原计划好的事情的时间,但是我觉得有时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比赛完了立马去做另外一件事,完全不受影响,孩子的人生体验却更丰富了,也就是家长辛苦一点,但是我也并不觉得幸苦,我也跟着长了见识。
在可做可不做的事情面前,我们可以大胆的去选择做,做了又不会损失什么而且还可能会有惊喜,如果是惊吓那就当积累人生经验;不做啥都没有。
02
导航到达后才知道并不是老师的家,而是工作室,虽然工作室还没有完全装饰好,但也大致能看出绘画工作室的基调了。
印象中关于工作室的概念没有过多的想法和比较,比如女儿上课的钢琴工作室,虽也是一对一,但毕竟是已有小规模的工作室会比较正式。今天这样目标明确的个人绘画辅导还是第一次,这也是我第一次能联想到大概这些各类学艺术出生的老师们都会有这样的除正式工作外,再逐渐积累创办自己的工作室吧。
这让我想到另外一个线下的绘画班的老师,也是在下班之后的晚上辗转各个小区送课上门,在小区里面开设小型的绘画班;学校的学生在小区里面开设写字班;还有其他可能我不知道的兴趣班,总之,看起来学好一门艺术技能是可以拿来吃饭的。当然前提是孩子要有兴趣一直坚持学下去,功底要扎实。到这里其实又回到了前面所讲的,要功底扎实还真得经历一次次的历练和看到更大的世界才让我们看到自己的渺小,更沉下心来学习。
孩子的学习如是,家长也不能放松成长,孩子在上课,我也完成了自己的日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