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共有14条基本方略,其中第7条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遵循这一方略,十九大对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部署,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为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调。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民族、国家、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对中国来说,文化自信尤为重要,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一个更为坚实的底座。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是习总书记基于对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的认知而做出的,对于当代中国有着重大意义。
一是应对文化冲击的必要准备。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受到极大冲击。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理念不断涌入,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诸多挑战。西方思潮是一部分人受到诱导,认为中国什么文化都要向外国学习,仿佛美国队长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的战狼则是漏洞百出,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上的误区。文化自信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思想,是旗帜鲜明的肯定我们自己的文化。
二是形成文化自立的坚实基础。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正是因为我们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习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三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明蕴藏着深厚的智慧和魅力,其核心理念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具有超越时空、跨越国度的思想价值,具有永恒的魅力。坚持文化自信,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不仅滋养了中华民族,而且推动着我们民族朝着更加创新的方向去发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正如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红色文化,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坚持文化自信,最根本在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前进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坚持文化发展多管齐下、百花齐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文化自信,要面向历史,展望未来。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必须整理好我们的过去,让过去的资源通过创新发展为未来服务。中国要前进,每一步都不能忘记我们从何而来,我们的文化思想根基在哪里,我们最大的优势在哪里。要坚决纠正食洋不化的错误、固步自封的错误、教条主义错误,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将先进文化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作为精神食粮的文化,既是丰富生活,激励人心的正能量,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时,我们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也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需要不断从体制机制上夯实基础,激发活力,才能不断推动文化创造和文化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