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与演奏家,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5年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台湾交响乐团指挥、广州艺术音乐系主任、上海中华音乐学校校长、香港中华音乐院院长等。1950年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并兼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创作》主编等职。
马思聪语录
我要把每一个音符献给祖国。
国家不是房子,房子住旧了,住腻了,可以调一间,祖国只有一个。
今天中国的作曲家们要了解土地上的一切。我们要向我们的土地吸取宝藏。我们除了认识一些民歌之外,还要了解生长在土地上的人民。只有深切的把自己强化变成这土地的一部分,才能正确地走上民族风格的路子,而从这里开阔自己的路。
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特色以外,极为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https://img.haomeiwen.com/i5402481/c7f35a668dc24f43.jpeg)
《思乡曲》和《第一回旋曲》都创作于1937年,它们也都是采用民歌的曲调素材写成的。 我国民族众多,是个民歌大国。无论汉、满、蒙、回、藏,和其他民族,都有着数量多和音乐素材丰富的民歌。写作这两首乐曲,就是用内蒙古民歌的素材。
马思聪的《第一回旋曲》写于1937年,《第一回旋曲》的主题来自于绥远民歌《情别》,有很多切分节奏。经过作者的仔细处理,再度创作,加上多个副主题和歌唱性的慢速对比主题,进而加花变奏展开写成的。
《思乡曲》是马思聪(1912-1987)于1937年所写《内蒙组曲》(又名《绥远组曲》)中的第二首(《塞外舞曲》是另一首,但《思乡曲》是他的代表作),主题音乐来自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
NO.1 创作那些事儿 思乡曲
创作特点
马思聪曾经说过:“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特色以外,极为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他曾明确表达自己的创作观点:“追求我们伟大民族最美的声音这个目标一定要努力以赴。”就是基于这样的创作目的,马思聪创作出了我国第一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及我国第一首被外国小提琴大师演奏的小提琴独奏曲。它们分别是马思聪作曲的《思乡曲》和《第一回旋曲》。
1936年,马思聪到北平旅行演出,听到了一首很朴实、清新的的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爆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大众才是受苦受难的群体,他们无辜地承受着战争带来的苦难,抗日救亡的号角响起,从此担负起历史的重担。马思聪立足于民歌是本质的素材,是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最丰富、最有价值的宝藏。1937年至1938年他初步运用民歌元素创作的小提琴独奏曲《内蒙组曲》(原名《绥远组曲》)。其中第二乐章《思乡曲》就引用了内蒙河套地区这首民歌《城墙上跑马》的曲调:
城墙上有人,城墙下有马,想起了我的家乡,我就牙儿肉儿抖。
举目回望四野荒凉,落日依山鸟儿飞散, 庙台的金顶闪闪光,
驼群的影遮列天边。哎噢咿啊想家乡。
风大啊黄沙满天,夜寒啊星辰做帐。
草高啊盖着牛羊,家乡啊想念不忘,想念不忘。
我的家乡路儿正长,心头惆怅。
质朴的民歌,其曲调本质上就是非常优美的。作者对它毫不作修饰,只是让小提琴把它在中低音区演奏出来,然而就在后面,作者顺着这个朴实的主题,写出了好几个风格上非常统一的发展主题,使得这种思乡情绪不断提升和发展,终于在小提琴奏出激动的双音乐句时,到达高峰。这样,最后由小提琴在高音区再次奏出这个民歌主题,用宁静、延绵的音乐声,演述出游子的乡愁,随着从低往高的一连串上行平行四度,作者把这种解不了的乡愁凝结在逐渐逝去的极高音的泛音上了。
这是一首以似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描写了塞外城墙上跑马,漫天黄沙,金顶庙台,天边驼群等壮美凄凉的画面。慢板,如歌似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这是游子思乡情深之意,想念故乡的萌芽思想,他把萌芽思想成长为树木。通过音乐把失去土地的,离乡背井流浪于异乡的农民的离愁与别念表现的淋漓尽致。
NO.2 创作那些事儿 回旋曲
马思聪的《第一回旋曲》写于1937年。从这一年开始,马思聪把自己的创作和民歌结合起来,把民歌融化在自己的创作构思之中,一方面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另一方面又体现出作曲家特有的创作个性,取得了成功。
从创作的角度看,民歌与作曲家的确是相互影响的。民歌调动了作曲家艺术修养和艺术构思中那部分民族性乐的基因,同时作曲家有运用其创作技巧、发挥其思想感情及艺术修养,培育出源于民歌的许多新旋律,使作品既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充分体现作曲家自己的创作个性。
在马思聪的《第一回旋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作曲家这一创作经验。这首乐曲的主题来自于一首粗放而富有豪情的绥远民歌《情别》,有着很有特征的切分节奏。经过作者的仔细处理,再度创作,加上多个副主题和歌唱性的慢速对比主题,进而加花变奏展开写成的。其采用的曲式是标准的回旋曲式——A-B-A-C-A和尾声。
乐曲的各个部分转折非常自然,几乎可以说是天衣无缝,它利用各种走句将特有的主题连接起来,音乐充满流动感。主部主题A,采用一首河套民歌的曲调。这是一个上下句,原民歌的歌词是:“你走那天刮了一阵风,提心吊胆我好不放心。”马思聪将这个主题欢乐化了、舞曲化了、提琴化了。A第一次再现时,小提琴演奏开放性的和弦,更有力和更光彩了。第一插部B,旋律性不强,是一连串很活泼的十六分音符长短句,具有幽默诙谐的情趣。
第二插部,在同主音D大调上,第一次出现时,用柔和的D弦演奏,音色圆润,抒情婉转,旋律富于歌唱性,非常优美,左右手的钢琴伴奏都有各自的固定音型,似乎在描写塞外的驼群,人们在骆驼的背上合着驼铃的节奏歌唱自己的家乡。当A第二次出现时,小提琴提高了一个八度,钢琴伴奏也提高了一个八度,音色明朗,音乐中蕴含着光和热,生活中充满着希望。这样的曲式结构使它最终成为一首快速的充满激情的优秀作品。
由于这首乐曲加入了民歌的风格,从演奏技巧上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马思聪运用了大量与传统大小调和琶音迥然不同的进行,即五声音阶或以四、五度叠置的和弦为基础的琶音。这些手法运用于独奏曲的经过句,在演奏这些部分时,作曲家对指法的组合及换把规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作曲家还借鉴了民族器乐中的一些表现手法,例如独特的装饰音和滑音的演奏手法、揉弦的运用等。可以说,马思聪的《第一回旋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首炫技曲。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小提琴大师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来华访问演出时,就特意选择了演奏此曲,所以,它应当是第一首被外国小提琴大师演奏的我国小提琴独奏曲,是音乐表现和演奏技巧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上乘之作。
马思聪的作品以其旋律的优美动听、感情真挚和中国式的韵味而引人注目。他的作品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了一条宽广的道路。他几十年如一日地立足于民族的根基,作为一个中国的作曲家而自豪,孜孜不倦的追求作品的名族风格。他曾说:“一个作曲家,特别是一个中国作曲家,除了个人风格特色之外,极端重要的是拥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所有作曲家的命根。”(引自马思聪的《创作的经验》一文,载于《新音乐》第五卷第一期)。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4月,在香港地下党的精心安排下,马思聪和一百多位知名爱国人士,从香港经烟台抵达北平。7月,马思聪被选为全国音协副主席。9月,作为全国文联代表,马思聪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0月1日,出席天安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典。马思聪谱就《欢喜组曲》。
不久,周恩来约见马思聪,问道:如何在一片废墟上发展新中国的音乐事业?马思聪提出“人才第一”的观点,培养新中国的音乐人才,首先要办学校。周恩来应声说道:正在考虑建立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拟请马思聪先生出任院长。1949年12月18日,马思聪随周恩来出访苏联归来,即被政务院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时年37岁。
新中国成立后,马思聪是中南海常客。国家领导人宴请国宾,常请马思聪即席演奏。一次,周恩来把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拉到马思聪身边,打趣道:陈老总,我们三个人都是法国留学生,人家马思聪就学到了东西,而我们俩就没学到。意气风发的年代,意气风发的马思聪,为中央音乐学院校报题词:诚心诚意做一条孺子的好牛。
我是音乐家。我很珍视安宁与和平,以及利于工作的环境。况且我是中国人,并热爱和尊重我的国家和我的人民。在中国发生的事情,这是一场悲剧。和它比较起来,我个人所遭遇的一切不愉快都显得微不足道。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这个运动的残酷、横暴、恐怖、盲目和疯狂是超过十七年来所发生的一切的,而实际也是史无前例的。它导致中国知识分子被消灭。同其他许多人一样,多年来在终于起显著作用的不论是党内还是党外的人民(即使并非一直掌握)——去年夏天和秋天所发生的事件令我灰心丧气,并且迫使我和我的家人成为逃亡者,成为在国内漂泊无依的“饥饿的幽灵”。如果说我的遭遇在某些程度上和一般人有所不同,那只是因为我成功逃出了中国,而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做到这一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5402481/52796e5a58ecea57.png)
北京掌握社,成立于2012年,专注于多机位现场录制和直播等领域的影视项目服务品牌,国内古典音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现场摄制直播团队,长期从事音乐会、歌舞剧、演唱会、大型文艺演出等多机位现场摄制和直播。团队成员均有多年现场录制的实战经验,以独立的态度,新颖的思维和先进的技术支持,先后与优酷、乐视、腾讯、网易等视频网站及央视等多家电视台合作,拍摄完成了多场音乐会、歌舞剧、大型演唱会、大型活动、体育赛事等现场转播、直播。掌握社将以最敬业的态度,最专业的服务,为客户提供最优质的EFP现场录制。
关注我
微信号:BeiJingZhangWoShe(←长按复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