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问题,那么先从自己开始吧!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
赫拉克利特说,“我寻找过我自己。”
一个不对自己的内部世界充分观察和思考人,是不可能有能力观察和思考外部世界的。
纪伯伦的《先知》关于教学的篇章中写道,
“……
天文学家,尽可和你畅谈他对太空的认识,却无法将他的了解塞进你的脑中。
音乐家,纵使能在你面前唱出蕴藏于宇宙的音律,却无法教给你捕捉韵绿的耳与唱和其声的音。
数学家,即使可以对你讲述度量衡的概念,却无法引导你优游其中。
因为独到的观察力是私人羽翼,无法外借。……”
人生的首要命题就是发现自己和认识自己。
而教育首要实现的目标也应该如上如是。
甚至毫不夸张的说,人的一生都在无所不用其极的挖掘自我和实现自我。
那么教育需要给人生的终极且贯穿始终的唯一诉求提供自我发现、认知、挖掘和实现的工具——思考,帮助孩子思考,让孩子学会思考。
当然人生还有至高的境界叫做无我,但是修炼“无我”之前没有找到过“自我”,那恐怕修炼的是自欺欺人的混沌而非智慧了。
人生没有捷径可言。没有成功过却嘲笑成功学缺乏底气,同理没有努力过却认同虚无主义除了怠惰没有其他解释。
带着智慧归隐的“老庄”或者立地成佛的“释迦牟尼”,得道而悟之前的冥思苦想,日积月累而后悟空,和凡人“阿Q”的自我麻痹有本质区别。
当然凡人需要些“阿Q”般的自我解嘲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知足常乐在于既定好自我欲望和能力的配比关系,与自我认同、挖掘、实现没有本质上的矛盾。
关于“你是谁?”
“你想成为谁?”
“你可以成为谁?”
“你如何成为谁?”
……等这一类的答案没有任何人能给出答案,别人的意见,偶像的力量,阅读的功效都是参考和借鉴,除了思考外还要实践,与其说人生是想出来的,不如说人生是一步步走出来的,预设的未必是终点,预设的是一个方向。
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方式”,有自我“独立的思想”是独立人格的三大要素。
康德的启蒙运动强调首先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同时,人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如何协调好独立的人格和外部社会关系的协调合作在现代科学定义里称之为“情商”,而我们的老祖宗在“礼义廉耻”、“待人接物”的规范里早已说的清清楚楚,包括和不同的人的交往方式,所谓“识人察人”……我们曾经打倒“精华”,以至于我们以为从来不曾拥有过,拼命的向西方学习……
重温一下促进思考的元素——观察、积累、发现问题,思考解决。
有效促进孩子思考的方法在于引导其——
观察人、事、物的动态和想法,解构、分析其因果。
欣赏美好的自然和人文艺术精华;
阅读学习经典、积累知识、科技、自然规律等,化为通识和智识;
运用已知、想象未知、实践认证以创造未来。
在朝着方向迈进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变量或者干扰,及时停下来思考未来,反思曾经,总结以在确立策略,方向可以调整,确保的只是持续迈进……
个人英雄主义的年代早已过时,团队合作比单打独斗更容易实现目标。团队合作仰仗于沟通和交流,而交流的前提是善于表达。
同理,独立的观点,清晰的逻辑,精准的表达,在任何语言学习都能取得高分,同时也是应对日后工作的高能。
一切都离不开表达,求职、创业、融资、甚至求偶,与人沟通,没有表达力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表达是思想的载体。
如果说促进思维力是成年人搭建好平台让孩子根据天赋和悟性自由生长,表达力倒是一个可以切实可能操练和发展的能力。
如何循序渐近培养孩子的表达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