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日报官微上看到一则小视频,标题是“为什么我们会与所爱之人渐行渐远”。我首先反问自己,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与所爱之人正在渐行渐远吗?
图片来自百度仔细想想,好像确实是这样。微信列表里,除了那么因为工作关系所以一直保持联系的好友,其他的都得跑到通讯录去翻找;因为生活压力太大,有时候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不顾了对方的感受大声争吵;自以为有些人永远都会在原地等待,但事实上谁都有自己的生活要经营……我们似乎正在与我们所在乎的人渐行渐远。
我们都不是昨天的自己,有的时候这种渐行渐远是一种成长的标志,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忽略这份爱是需要我们精心去维系的。
01我们与亲人之间渐行渐远。
想想从初中住校到如今与父母分隔两地,关系到也不能说淡薄了,但是确实不如孩童时候那般亲近了。
室友每天都会在寝室给家里打电话,于是有一次我跟她开玩笑。
我说:我的父母从来不主动给我打电话,要是有一天我失踪了,恐怕至少得一两个星期他们才能发现。
室友说:反过不也一样吗。如果你的父母有事情,你难道第一时间发现得了?
对话到这里戛然而止,我陷入了沉思。“反过来不也一样吗。”我怎么从来没想到这一点。
父母不打电话给我,我曾经问过原因,他们不知道大学是怎么样的,所以他们生怕他们的电话打得不合时宜,会影响到我的学习或是工作,尽管我不止一次的说大学不像是初高中那样不准带手机,但是他们还是会选择等待,等我打电话回去。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是残酷的,可是更残酷的是,很多人只有在“亲不待”的时候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道理。我那个每天打电话回家的室友便是其中一位,好在她现在对这句话的内容比谁都认识深刻。而我也在被她点醒之后,更加“频繁”的联系家里。
其实有时候我们也不是不想跟父母聊天,而是打电话回去,除了问候一日三餐之外,就无话可说了。跟父母聊工作,他们根本不懂互联网、不懂新媒体,跟他们聊学习,他们更是难以理解我们所学内容。
但是他们真的不懂吗?其实只是我们在为自己找借口罢了。且不说如今大爷大妈们个个有微信,有些甚至在抖音快手上面拥有的粉丝量比我们还多,不得不承认我们只是不愿意把时间花在这个上面罢了。
想当初我们还是个孩子,对这个世界一窍不通的时候,他们都能把我们教成今天这样,那么我们就没有理由教不会他们我们的世界。
代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形成的。从最初的一道小小的像树枝在松软的泥土上划过那样的浅浅的线,渐渐演变成如同悬崖峭壁一般难以逾越的天堑鸿沟。在这道沟还没到无法填平之前,开始行动吧。
每天打一个电话回家,如果无话可说,就把从早晨睁眼开始一直到晚上睡觉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遇到的人都跟他们汇报一遍,这个过程不会太长,5到10分钟的时间,在去吃饭的路上就能解决,不耽误时间,而且这样一来,你们的通话就已经有了至少五分钟的通话时间,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吃饭了吗?吃的什么?我也吃了,好的再见。”
他们绝不会像小学生一样跟你问东问西,而是会默默记下我们说的每一个细节,等到几天以后就能惊喜的发现,原来我们在电话里也能像是面对面一样的畅谈。
02我们与朋友之间渐行渐远。
我说的朋友不是指现在每天都有接触的工作上的朋友,而是那些以前遇到的出现在生命中一段很长的时间,然后又离开了的人。这些人他们曾经来过,我们曾一起分享喜悦和悲伤,可是到了一定的时间我们不得不分道扬镳,各奔前程。
小T是我高中时的好友,经常一起吃食堂,一起去厕所,一起回寝室。高考之后,她去了成都而我来了武汉。很奇怪的是,曾经那么要好的朋友联系说断就断了,一开始还会在节假日发点小祝福,然后也不记得从那一个节日哪一方先开始的,连节日祝福也没有了,什么时候,我们也成了点赞之交。
我想过要联系她,在她喜欢的作者来我的城市做分享的时候,在她喜欢的歌手来我的城市开演唱会的时候,在我看到一件特别适合她的衣服的时候。可是要说什么呢?
这么些年来我从来没有参与到她的生活中去,按理说好朋友本来就应该经常通话,可是我们两都不是喜欢在电话里长谈的人,所以就这样,我不清楚她有没有换一个作者喜欢?换一个歌手喜欢?换了一种穿衣的风格。
直到后来有一次我失恋了,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给她打了电话。那通电话长达两个小时,从头到尾一直都是我在讲,她在电话那头做出一贯的属于她的风格的评论,最后她说,接到这个电话跟感动,谢谢你在这个时候最先想到的人是我。
一次交心的谈话,一个哭诉的电话,我们好像又回到了高中时候的我们,两个扎着马尾辫的女生手挽着手走在校园里。
原来有些人一直都在,真正的朋友,他们从来没有主动离开过,朋友之间其实就是相互麻烦,是需要与被需要,是周瑜和黄盖。
长时间不联系,看似渐行渐远,不要被这表象骗了,总有一些事情是身边的人解决不了的,不妨大胆的去麻烦他们,向他们传递出一种我需要你的信号,相信曾经最了解你的人,现在也依然了解你,她们一定能顺利接收到你的信号,并给出积极地回应。
现在我依然不会找一些有的没的话题,刻意去联系小T,但是只要觉得真的想跟她聊一聊了,就打电话过去,她遇到重要的事情的时候也会打电话过来询问我的看法,虽然不一定有用,但是确实是毫无利益关系的纯粹的给出我认为最适合她的建议。
适时的麻烦一下我们的老朋友吧,这样即使一直在交新的朋友,老朋友也不会渐行渐远。
03我们与另一伴之间渐行渐远。
有人说,爱一个人就是不分彼此。可是我却相信“距离产生美”,两个人之间保持短短的无形的距离感能避免将来形成长长的有形的距离,将一段感情逼至尽头。
最近一个女生跟我说她预感到自己要分手了,我一问原因,女生说是因为男生频繁的不接电话,这让她很恼火。男生不接,女生就一直打,女生越是不停打,男生干脆将手机静音了反扣在一旁的桌子上。于是小别捏闹成了两个人之间的冷战。
我让这个女生冷静下来,给她假设一个情景,如果是当初刚在一起的时候他不接你的电话,你会怎么做。她认真想了想,回答说我会认为他可能没把手机带在身边,或是手机调成了静音没有看见,所以会等半个小时再打过去,或者给他发短信告诉他想说的话。
我说这不就完了吗,你要是当时这么做,这别扭就完全不存在啊。她反驳说,你不懂,当初是因为我们还没那么熟,可是现在我们已经好到不分彼此的地步了,他却连我的电话都懒得接。难道我不应该生气吗?
我没有继续同她争辩,只是说如果你希望你们之间维持刚开始的感觉就按照当时的自己去行动,如果你更喜欢现在的你们,就随心所欲吧。我没想到她会毫不犹豫地斩钉截铁地说,我喜欢当初的我们。
当时的他们相处的时候,总是会在考虑自己的同时也为对方想一想,会猜对方的喜好,猜中也好猜不中也罢,反正双方都很开心,现在两个人好像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看上去以为对方想什么自己都清楚,事实上却越来越看不懂对方。
女生明明喜欢当初有距离感的彼此,可是行动上却越是与自己的想法相背离。两人之间太过亲近,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吧。
事实上,新鲜感在一段感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随着相处时日的增多,伴侣之间越来越了解对方,参与到对方生活的每时每刻,好像就很难对彼此产生新鲜感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恰当的距离感依然能持续的为伴侣之间创造出新鲜感。
不知不觉间发现另一半的身材越来越好了,另一半学会做菜了,她又学会了一首新歌……这些种种细小的事情都能够引起对方的好奇心,所以没有必要时时刻刻黏在一起,抓紧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制造新鲜感和恰当的距离感,让伴侣之间回到刚恋爱时的美好感觉。
04我们与偶像之间渐行渐远
所爱之人,除了亲人、朋友和伴侣之外,我还想到了另一类人,那边是我们的偶像,虽然大多数的时候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爱着Ta,支持Ta,而Ta甚至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我存在着。
小时候想当演员,把奥黛丽·赫本当成是自己的偶像,于是举手投足之间,会学着像她一样,尽量保持优雅,坐姿站姿都会刻意让自己显得挺拔,所以即使现在认清了现实,不再和从前一样到处搜集有关她的信息,所见之处也不再贴满她的海报,但也因为曾经的偶像,我从来没有过含胸驼背的坏习惯。
闺蜜喜欢陈伟霆,在他没有今天这么火的时候就喜欢他,特别是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努力劲。为了离偶像更近一点,她先是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提了上去,原因很简单,因为她说陈伟霆开演唱会的城市一定是大城市,将来自己要考一所大城市的好大学,才有近距离接触他的机会。
现在的我们当然知道,和偶像见面的机会有很多种,但是当时一根筋的那种执着,确实为她赢得了和偶像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闺蜜说现在的她很钦佩高晓松的才能,所以现阶段的目标是扩充学识、脱离浅薄。至少做到,看到喜欢的事物,除了好看、厉害、好棒这些过分浅白的词以外,还能说出一点有思想的东西来。
我跟她说陈伟霆最近有一个新的综艺节目,她开玩笑地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饱饱的消息还不用从我口中得知。我问她看了没有,她说有时间的话会看看的,也不枉我追了他这么些年。但是现在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是时候和曾经的偶像好好道别了。
我知道她说的道别是什么意思。所以我问她,舍得吗?投入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她笑着说,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别人都觉得追星是个贬义词,可是我自己却很清楚,因为他我才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他存在于我青春里的意义如今已经全部实现了,接下来是另一个人生的阶段了,没有不舍,只有感激。
很少有人从小到大只有一个偶像,大多数时候我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喜欢不同的人,这并不能说明我们是善变的人,是不长情的人。甚至相比于那些从头到尾只喜欢一位偶像的人,经常换偶像的人才更常见。这是因为,我们在不同的阶段所追求的东西不同,自然而然眼中所看到的闪闪发光的人也不同。
我们一次又一次与曾经的偶像渐行渐远,又与新的偶像相遇。我们要学会道别,同那个帮我们度过困境、变得更好的人道别,也和曾经的自己道别。
我们正在和一些人渐行渐远,有些人,我们要做点什么去留住他们,而另一些人,我们要感谢他们并跟她们挥手再见。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管是离开的还是留下的,因为有他们,你才是你,是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