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大画家郭熙说:“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园林有了植物,便有了生机,而呈现华滋之美。
据《诗经》记载,桃、李、棠棣、木瓜、梅等是中国古人非常喜爱的观赏花木。唐宋时期,中国园林的花木造景逐渐成熟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出现了以花木为主的园林。当然,花木造景更多的是起到烘托山石、建筑物或点缀庭院空间的作用。
园林中许多景观如“万壑松风”、“松壑清月”、“梨花伴月”、“金莲映月”等都是以花木作为主题景观而命名的。四季的变化,阴雪雨晴的气候,都会改变植物的生长,改变景观空间意境,也深深影响人的审美感受。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花木之美主要体现在自然美和人文美两个方面。
一、自然美
1、形美
在对园林花木的处理上,中国古典园林不像古代的欧洲人那样过多地用理性及秩序去干预,而是不仅注重保持花木的“天造”风格,更注重在山、水、建筑、人、天、地相契相合的气氛中,赋予花木一种精神性的“合一”色彩。所以,中国园林花木,注重传统的民族色彩,为了与园林中的自然山水的风格协调,古典园林中的植物,喜欢自然形态的树种。在种植上刻意追求“疏林敧倒出霜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天然境界。具体在配置上主要有对称、重复、变化、对比、渐变等基本手法。配置方式主要有孤植、对植、列植、丛植和群植等。其中孤植是指利用单株树孤立种植,要求植物姿态优美,色彩鲜明,树体略大,寿命要长;对植是指对称地种植大致相等数量的树木,列植则是成行成带地栽植花木;三株以上不同树种的组合叫丛植,群植是指由多株树木成丛。成群的配植方式,树木数量较多,以表现群体美为主,群植花木的叶形叶色、花形花色讲究相互间的协调。
2、色美
“餐翠腹可饱,饮绿身须轻。”古人的这一诗句形象地点出了绿对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功用。园林植物的第一组景作用是给风景添上一层富有生机的绿色。绿是生命之色,园林要是没了植物富有生机的绿,便成了一块死寂的山水建筑模型。如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所记天境园是“高槐深竹,樾暗千层……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绿之外,树木花草还给园林添上了许多绚丽的色彩,增添了园林的观赏价值。如树叶、树干、花都有丰富的色彩。红色的枫叶,白色的玉兰,紫色的薰衣草,灿若云霞的杜鹃,临风婀娜的丁香,国色天香的牡丹……予人种种不同的赏景感受:有的飘逸,有的素净,有的端丽,有的浓艳。
3、香美
在古典园林中,植物的香景一直备受人们喜爱。园林之香,除了夏荷、秋桂和春兰、冬梅之外,名目繁多,举不胜举。就连一般的松、竹有时也会散发出特别的清香,甚至苔藓、小草等低等植物也会发出诱人的气息。加之园林地势起伏,又常常被分隔成许多小小院落,以致人们在游览时所闻到的香味往往是一阵阵,若有若无、淡雅含蓄的,这比浓烈、带有刺激性的香更令人陶醉。
4、声美
古来园林很注重风声、雨声、松涛声、竹萧声等声景的借鉴和创造。特别是卧石听松,每每是园林中与听泉并重的主景。
“风入寒松声自古”,松风传雅韵。听松风是文人雅士的风雅之举。《南史》载“山中宰相”陶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陆游《松下纵笔》之三曰:“陶公妙诀吾层爱,但听松风自得仙。”无意间,便若神仙中人。苏州怡园有松籁阁,阁边都植松。“万籁松风酒一壶”,何其潇洒!
“风过有声留竹韵,月夜无处不花香。”这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的清辉园“竹苑”一景的楹联。风吹新篁而发出的飒飒之声,使人不禁想起唐诗人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风姿。
松涛、竹萧之声需要风的帮助,而淅淅沥沥的雨丝,打在一些大叶植物上,也能发出美妙动听的天籁之音,使园林自然交响曲更为完善。代表性的植物有芭蕉和荷叶。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元代张可久是因听雨打芭蕉之声而惹动秋怀的吧?芭蕉修茎大叶,姿态入画,高舒垂荫,苍翠如洗,多种于窗前和墙隅,是古园中渲染情调,颇具文意的植物。在晴天,它宛如伞盖的大叶,能给书斋小筑的窗前投下一片凉爽的绿影。而雨天,除了其形其色之外,雨点敲打芭蕉叶的轻重缓急的节奏声,更令人心醉。
池中植荷是古典园林的传统,荷花出污泥而不染,叶圆而浓绿,花艳而有幽香,观赏价值极高,故江南宅园每每称中心水池为荷花池。从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起,一直可以欣赏到夏末,而“留得残荷听雨声”则是赏荷的“绝唱”。
二、人文美
以植物“比德”,在中国园林植物造景中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人分三六九等,树木也要划分等级,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不同植物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在南方私家园林中,“咫尺山林”的营造是其植物造景最佳的手法,以白色粉墙为背景,配置几竿修竹,数块山石,三两棵芭蕉,就构成了中国味十足的园林景观。
中国园林中,作为情感载体运用频率最高的要数松、梅、竹、荷了。
松柏苍劲挺拔、蟠虬古拙的形态,抗旱耐寒、常绿延年的生物特性,常被人们作为保持本真、坚强不屈、永葆青春的象征。松柏苍老盘曲的树干,树龄长愈千年,木质不易遭虫害和腐烂,象征坚毅、高尚、长生和不朽等。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著名格言,《庄子》言“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知松柏之茂。”
作为正义神圣的象征,松柏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精神中永恒的审美意像。另外,松柏枝繁叶茂,新枝茁壮,旧枝不凋,新枝被称为“子孙枝”,苏轼有“庭松应长子孙枝”的诗句,因此有子孙兴旺、绳其祖武的寓意。
梅树属于落叶乔木,深秋后枝桠嶙峋,瘦影可怜,但天孕花蕾于隆冬寒风之中,率万木之先开花于早春二月。“一树独先天下春”成春的信使。古有寄梅送春的典故,“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寄梅送春,成为表达友谊的高雅之举。
梅花风姿绰约,清香可人,有“花魁”之誉。拙政园雪香云蔚、狮子林双香仙馆、沧浪亭见心书屋等,皆以梅花立意。梅花花姿秀雅,花开五瓣,人称“梅开五福”,其像吉祥,成为园林铺地的吉祥图案之一。
另,“梅”与“眉”谐音,与喜鹊组合成“喜鹊登梅”的图案,寓意“喜上眉梢”,广泛地运用在落地罩雕刻图案上,营造欢乐祥和的气氛。
竹为“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文化意蕴。它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毕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
竹,可使日出有清阴,月照有清影,风来有清声,雨来有清韵,露凝有清光,雪停有清气。令人神骨俱清,逸致横生。难怪王徽之有“不可一日无此君”之说。
竹子还是佛教教义的象征,所谓“青青翠竹,尽为法身”。晋朝的“七贤”、唐之“六逸”皆与禅有关,故都冠以“竹”名,分别称为“竹林七贤”和“竹溪六逸”。
《群芳谱.荷花》云:“花生池泽中最秀。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花中君子也。”荷花成为美丽、纯洁、坚贞的代表。
魏晋以降,荷花渗入佛教意蕴,荷花为佛教象征。佛教以淤泥秽土比喻现实世界中的生死烦恼,以莲花比喻清净佛性。《华严经探玄记》描述真如佛性曰:“如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譬如真如四德,谓常乐我净”。
荷花,在道教中又成为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手中的法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许多花木因各种原因,具有特殊的人文含义,被广泛地引入园林。如兰为“香祖”,菊之为花中“隐士”,梧桐招引凤凰,成为圣雅之植物等。
园林中最难求的是古树,古树名木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文物价值,古树之“古”作为一种文化品格,是园林中的活文物,往往构成独立的景点。如拙政园中书画家文征明亲手栽植的古紫藤,历经四百多年风雨,依然身姿矫健、苍劲雅丽,岁岁铺翠、春春绽花,被誉为“苏州三绝”之一。
总之,花木一旦成为人们寄寓丰富文化信息的载体以及托物言志的媒介后,园林的美又增添了无限的厚度。
輯录参考文献
1.《中国园林文化》曹林娣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2.《中国园林》吕明伟编著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年8月第1版
3.《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刘天华著 三联书店 2008年8月北京第2版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花木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花木之美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花木之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