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建香 建香的读书和生活 2023-03-14 19:44 发表于海南(欢迎关注谢谢)
最近沉迷于看天才女性主义之书,大开眼界,也感到了自卑。
那些优秀的女性们出身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嗜书如命,才华横溢,多少都接受过教育,不管是自我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总有阅读的积累在帮她们打开一窥世界的大门。
昨天我无意中了解到民国时候“合肥四姐妹”们的母亲陆英的故事。她出身名门,父亲是扬州盐商(感觉像黛玉),嫁给民国公子张武龄,张武龄是张树声的嫡孙。张树声是清末淮军继李鸿章之后的洋务骨干,曾任两广总督。说这些是为表明陆英所嫁夫婿家境不是一般人,她的嫁妆也是排满了十条街。可谓门当户对风光无限。
但在那个年代妇女仍是传宗接代的工具,不管女子是否接受过新式教育,即使如陆英也只能做生育机器。好在在连生三女后丈夫带她离开了这个封建大家族移居苏州,还创办了乐益女中。正是陆英对女孩子们的殷切教育,才有了后来的“合肥四姐妹”。她不但重视子女的教育,还在家里办学堂,鼓励仆人们也读书。她更有先见之明的是在生前给了仆人们一笔巨款,让他们善待自己的孩子。而她自己21岁结婚,生命停留在36岁。16年生育14次,最终有9个孩子活了下来,并个个成为栋梁之才。家境殷实固然重要,那些不学无术只知败坏家风的纨绔子弟大有人在。诗书传家久,这点在哪个年代都不错的。
转回正题,说这个故事只是想说,一个家庭中母亲的角色实在重要。民族的较量实在就是母亲们之间的较量。重视教育的母亲,尤其不忽视女儿教育的母亲,孩子们也大多优秀。
苏珊.桑塔格这样天才的人物就不用说了,早熟早慧连续跳级,天才的脑子装在了儿童的躯体。长大更是天才,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领导力。
艾丽斯.沃克穷苦黑人佃户的女儿,但母亲坚持不让她重蹈自己命运的覆辙,坚持让她读书,她也不负众望,以最优的成绩上了最好的女子学校。凭自己的智慧和人格魅力赢得友谊与尊重。
弗吉尼亚.伍尔夫,知识贵族家庭出身,又受到编撰《英国人名传记词典》的爵士父亲读书方面的启蒙引导,几乎是在吞书。虽然受时代局限不能同哥哥们一起去剑桥大学读书只能在家接受教育,但她不自我教育永无止境,即使在受到精神疾病困扰期间也一直坚持阅读写作。阅读和写作对她来说是一种排毒和心灵净化。
之前流行一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勤奋程度而言,根本轮不到拼天赋。但在天才级别的程度,天赋异禀固然重要,勤奋才是王道。又聪明又努力,人生简直像在开挂。
天才女性更容易感受到时代的脉搏。机遇只给有准备的人。没有准备的人根本看不到机遇,也抓不住机会。
苏珊是不可夺得的天才选手,但她成功的背后也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她常常为写一篇文章阅读几十上百本相关书籍,在上个世纪计算机没有普及的时代,这需要博闻强记,更需要笔耕不辍。中国古人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放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即使在与癌症抗争的岁月中她也不曾辍笔。
写作对于常人来说,大抵像魏文帝曹丕所言:“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但纵观古今中外所有在文学艺术殿堂留下千古美名的人,无一不是勤勤恳恳殚精竭虑,抱着精益求精的态度精雕细琢自己的文字或艺术作品。正是因为他们锥心泣血如荆棘鸟般非凡的努力才使得他们的作品彰显了人类优秀的品格,扩大了人类的认知,留下了永供后辈瞻仰学习的作品。
苏珊如此,艾丽斯如此,伍尔夫更是如此。尤其伍尔夫,可能她经历的痛苦要超过更多女性艺术家。
那天读完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传记,被她的才华横溢折服,被她强大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震撼,尽管从很小就多次与死亡直面,但她还是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哦,死亡啊,我要一直向你猛扑过去,永不服输,永不投降”的呐喊,在无数次与精神崩溃抗争又康复后,在战争的阴影下,在明确知道自身的精神力量已经不足以战胜新的崩溃后,依然在口袋里装上石头投入湍流,结束了曲折又丰富的一生。这种结束生命的做法,对她来说不是懦弱而是勇敢。
伍尔夫让我佩服的还有她独特的反思能力,能够以局外人的眼光超然看待自己经历的一切,这种能力成就了她,她的敏感脆弱滋养她也毁掉了她。我第一次感受到“存在的瞬间”就是在读她的书的时候,还是在她的随笔集里。那种电石火光的冲击仿若灵魂开窍,我永远不会忘记郎家园那个午后心脏被击中的瞬间。时间从那时起对我有了分外的意义。我有时觉得人生就是时空交错的幻觉。不断地穿越,拥有,遗忘,被遗忘。
对优秀的女性了解越多,越感叹现在女性的不易。虽然时代进步了,但女性真正的自由和解放仍然任重而道远。看下之前很火的某大学女子与日本著名社会学家上野千鹤子的对话,你就能看到这种差距有多大了。
同时我也为自己的无知汗颜。因为在读伍尔夫传记之前,我以为自己已经很了解她了,也很了解她的文学贡献了,但读完才发现自己的肤浅。
我以为她就是经历过精神崩溃的作家,女权主义者,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高手。父母都是文学艺术修养较好的人。但她真正经历了什么样的生活,那些苦苦的挣扎和文字背后的真实我其实并不了解。
她的书我尽管买了但也没有全部读完,但总有种买了书就是读过的错觉。所以买书越多,占有越多,反而越浮躁。坐拥书城的人未必比没有买很多书的人读更多了解更多的。但开卷有益,只要不断阅读,总会刷新认知,改变自我。
之前我只知道《墙上的斑点》小说集很好看。“女人要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再加一间自己的房间”。《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她的散文集,也是她的女性启蒙书。《弗希勒》是她的“狗眼”看人生,描写了布朗宁夫妇的爱情故事。狗生来是不平等的,不平等的又何止是狗呢?以前我以为作者写这个故事纯粹为自娱自乐为歌颂爱情,其实她里面有很多对社会的批判。这与她的家庭出身和个人经历有关,也与维多利亚时代旧观念对人性的束缚有关。
可见人的认知是会变的,作者在变,读者阅读学习,认知也会变。
昨晚曾经的“亚洲第一打女”杨紫琼终于捧起小金人获得“奥斯卡首位亚裔影后”,她的获奖感言鼓舞人们不要放弃梦想,同时也表达了对全体女性的鼓励和对母亲们的敬意:女士们,不要听信任何人所说的,你已经过了你的巅峰时期,永远不要放弃!
“And ladies, don’t let anyone tell you that you are past your prime.”
或许这就是那些优秀女性们的样子:拥有梦想,永不放弃!
![](https://img.haomeiwen.com/i4638399/38270fc86a53747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