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历史上,有一位不得不提的文化名人,他因为一举多夺得中国封建王朝科举考试中唯一一次‘’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打破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被称为‘’经济特元‘’。这位从状元做到大学教授的文化名人,便是袁嘉谷先生。
滇南石屏早有“文献名邦”之称,自古以来民风淳朴、重教兴文,城内“家家机杼声,人人诗书契”。明末清初更以“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闻名于滇。
1872年7月,袁嘉谷就出生在这个人文蔚起的小县城中,他是家中的第五个男孩。
父亲袁德洋虽是商人,却深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不仅舍得花钱购买经史子集给儿女们读,还专门辟出“读书楼”,让袁嘉穀兄弟在后院安心读书。严谨的家庭教育环境里,袁嘉谷五岁便开始读书,能做到“经耳无遗,触目成诵”,父亲为此欣慰至极。
1887年,16岁的袁嘉谷初次参加科举考试,是为禀膳生员。受到地方乡绅的赏识。
1903年,在故宫保和殿内举行了一场清末新政以来的首次开考——经济特科殿试。袁嘉谷奋笔疾书,将满腹经纶化为洋洋洒洒的报国之策。
五天后,他被晚清名臣张之洞等阅卷大臣擢选为当科状元,受到慈禧与光绪的召见,并称其为“国士无双”。帝师孙家鼐更赠榜“国朝第三人”。袁嘉谷由此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
昆明聚魁楼碑记中的末句“大魁天下,可拭目俟之矣”如今终于成为现实。
佳音传滇后,乡人沸腾,总督魏光焘书“大魁天下”牌匾高悬聚魁楼。
1904年,袁嘉谷奉派到日本考察学政,并担任云南留日学生监督。他认真观察、了解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取得的进步,从中得到诸多启示和借鉴。这对他日后担任学部编译图书局局长和浙江提学使颇有裨益。
1906年归国后,袁嘉谷受命筹备成立学部编译图书局,随后担任局长。他深知教育对民族进步、国家富强至关重要。少年强则国强,立国需先立人。他领衔同仁编写全国首套统一的中、小学教科书。他关注国民疾苦,并为保护敦煌文物作出贡献。
1909年,袁嘉谷被朝廷派往浙江担任提学使兼布政使。借鉴日本兴办教育的有效办法,妥善处置了学界风潮,大力发展浙江的民政、教育事业,成为浙江士绅民众衷心爱戴的“小学台”。
袁嘉谷深爱云南,晚年仍然笔耕不辍,致力于搜集和整理云南地方文献、研究地方文化,完成了《滇绎》、《云南大事记》、《滇诗丛录》等著作;以杰出的史学思想和考据成果成就了“滇学”这一学派。以等身的著作践行了自己“吾中国人也,应读中国书,应有光大中国之作,以报中国”的宏愿。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京、南京相继沦陷。风雨飘摇中,袁嘉谷忧愤成疾,卧床不起,1937年12月23日与世长辞,享年66岁。
袁嘉谷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毕生致力于国学研究,在史学、经学、文学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为后人留下400多卷学术著作。他还是一位爱国、爱乡、爱才的诗人和教育家,尤其酷爱滇史,始终以保存云南文化遗产为己任,他说“滇之人,生滇爱滇,将以保永久之滇,不得不考古之滇。以兴将来之滇。”。其忧国忧民、刚正耿直、恒于勤苦、乐于提携后生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