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昨天。
在随后的每个月的月圆之夜,判官大哥都会来和书生小弟相聚,带着各种人间没有吃过和见过的美酒佳肴,每次和书生畅谈到鸡鸣才肯离去。渐渐地,不知不觉到了乡试,书生加紧读书,准备考试。
又到了相聚的时间,大哥还是子时准时到来。因为每次现身穿着自己的官服,面相又不善,生怕其他凡人看见起疑,给小弟添麻烦,再者书生的妻子始终是心有芥蒂,干脆就幻化做凡人模样,一身青衣,玉扣腰带,手持判官笔变的折扇,食盒也用寻常麻布盖着,头发向上梳起,用头巾束好,满脸赤红色的胡须也变化了,变成了一撇小胡子。看上去就和普通中年人一样,微笑着就轻敲屋门。
书生和大哥相聚时日多了,自然不计较那些俗礼。每次看见大哥变成普通人模样,也明白其良苦用心。熟络以后,书生妻子不似刚见面那般胆怯,热情地招呼大哥进屋坐下。大哥每次相聚结束都会留下一些银两细软,书生的生活也改善了不少,书生并没有因此而飘飘然,依然每天勤奋读书,抱着读书人就需要有所抱负的理念,寄希望于乡试;而妻子也依然每天操持家务,饲养家禽,虽没有再操劳浆洗大户人家的衣物,和书生一样,本心未变。
判官大哥见状,心中暗喜,越来越觉得结拜的这个小兄弟真的很对自己胃口,每次都慷慨解囊接济书生。书生和妻子感觉甚是过不去,多次推辞,嘱咐大哥自己的小日子已经很好了,不需要那么多银钱了。大哥生性豪爽,心知再送金银反而生疏了,随许下承诺,如有难处尽管提,大哥做主。
这天相聚喝酒,大哥早早就看出小弟面有愁容,遂询问原由。书生也不客气,说道:“又到了乡试,我准备参加。可乡试参加多次未中,心想这次还是高中无望,眼看妻子怀了孩子,总不能依靠妻子拖着这样的身体维持生计,更不能依靠大哥接济,自己怎么也要为这个家撑起点门面才是。”
大哥听完,说道:“贤弟,依我看,你读书的功夫是足够了,可贤弟有所不知,饱读诗书,等到考试,需要的是把胸中所学尽情施展,写成华丽文章,才能打动考官,靠的就是那把圣贤之书的道理融会贯通,巧思变化,而不是仅仅把所学一味堆砌。为兄还是凡人之时,也曾读遍圣贤文章,也曾和其他读书之人商讨过应考之法,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以书为基础,巧妙思考,结合时势,方能写出华丽文章。”
顿了顿,又道:“贤弟,恕我直言,你多年未中,和你的心性有很大关系。贤弟为人忠厚老实,在心思上却变通不够,自然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所欠缺,无法吸引考官注意。”
书生言道:“大哥所言甚是,往日一直以为我读书下功夫不够,又没钱请人来教,每次心有所思,写出来的文章以为甚好,但和朋友交谈后才发现,狗屁不是。如今大哥一点,方知是自己的原因。不知大哥可有法子教导小弟,大考在即,让小弟也能安心。”
大哥思考片刻,道:“贤弟莫慌,这世上有一样东西,极其罕见,待我寻来助你。”于是翻开生死簿,这生死簿上记载着阳间所有生灵生死的年月日时辰,俗话说:阎王叫你三更死,不会留你到五更”,上面还记有生灵前世今生所有业障,当然也有背景和详细描述。
正当判官大哥仔细查看时,那圆目忽然精光大盛,随机大笑道:“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一个月后阴差会锁一个魂魄前来,也是个读书人,英年早逝,却是个天才,我查了生死簿,是个前世欠债,现世命该如此,到时我判他早早投胎。但这个读书人有一件特别的东西,让他才思敏捷,把自己所学都领会通透了,不如把他的这样好东西给你,让你也好高中,可好?”
书生一听,和大哥摆摆手,说这个东西虽好,能让一个读书人才思敏捷,想必是家中珍贵之物,怎好去要,还是另求他法吧。
判官笑道:“不是什么宝物,摆在他身上迟早也会化作脓水,何不趁还完好给贤弟用?贤弟这个事情不用管了,待下次相聚,我自有安排。”
说罢,看看屋外,天色不早,就要告辞。书生连忙劝道:“大哥莫要为难才好!”判官大笑起来,起身便消失了。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