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掌握观点文的套路,本人在艾西、拾遗、读者上选读5篇文章,并试着进行拆解,请各位老师、简友指正。
一、为了让农产品卖个好价钱,这里的人已经玩儿出花了
原载:7月28日公众号 《艾西》
拆解如下:
标题
“卖个好价钱”抓住市场经济下大家内心深处都想多赚点钱的心里,“都玩出花了”暗示有独特的方法,增强人们的好奇心。
正文
(一)、用网上流传的“内蒙古武川的土豆、湘西的柑橘、河北大名的大蒜”的事例来说明:农产品滞销的情况好像越来越多。让读者在潜意识里同意了作者的观点,进而帮助读者提出问题: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然后概括的给出答案:问题出在观念落后。
(二)、接下来列举实例:日本“第六次产业”的经验。
为防止质疑:日本经验是特例,没有普遍意义。补充论证日本经验值得借鉴,其它国家的不合适。PS:这个补充论证我认为有些牵强。
(三)、作者展开篇幅深入介绍日本经验,其中还介绍了第六次并不是排序的第六次,而是三次相加,这个新颖的提法会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减轻对前面补充论证的质疑。
在这段作者不厌其烦的详细介绍日本经验各个环节、运作流程。
四、笔锋在此突然顿住,“贵州薏仁米的全新路径:”这让人产生疑问与“贵州薏仁米”有什么关系?
作者先卖个关子,又跳跃到中国生鲜电商现状的分析,同样得出和中国农产品市场同样的问题。
到此作者吊足了胃口开始进入主题,贵州兴仁薏仁米产业的历史、发展过程,现在采取的方法、手段,同时对照上文的日本经验,说明贵州兴仁薏仁米的道路和日本经验一致。
最后读者得出结论:贵州兴仁薏米经验,值得很多农产品原产地,产业链企业借鉴。
很多读者应该和我一样,看到“贵州兴仁薏米”就意识到这是一篇软文,但还是有兴趣看完,而且从中也确实了解了新兴农业产业的知识。
二、惜命的最好方式不是养生,而是折腾自己
原载 7月30日《拾遗》
拆解如下
标题
惜命-养生互为因果,折腾-损害健康,标题用违背常识来吸引读者。
正文
(一)文章开始用危言“这样的悲剧正在逼近你”胁迫你往下看。所举的例子是钱宝、中兴跳楼,似乎与我们很遥远,好奇心带着我们继续看下去。
(二)作者开始带节奏,介绍举这个例子的原因:反脆弱。
作为铺垫又介绍概念“黑天鹅”。
(三)进入主要论证阶段,脆弱的反义词并不是坚强,黑天鹅来袭时脆弱的会受伤,坚固的会保持远样,反脆弱的会变得更强大。再进一步说明反脆弱是比坚韧更高层级的存在。
(四)导出结果:杀不死你的,使你更强大。举了澳大利亚鹿群的例子。
(五)引用得出的结果,进行扩展。
职场:学生的生存能力不佳:越稳定越脆弱。不要被确定性锁死。
投资:继续解释喜欢冒险的人会输得很惨。应对方案:杠铃策略。
婚姻:我养你是最毒的情话,因为养着养着就成了废物。
教育:妈宝男的成因,溺爱成灾,允许犯小错,不惧伤害。
读书:为什么要读经典,真正的好书具有反脆弱性,有更长的预期寿命。
管理:为什么诺基亚消失,主动试错,挑战风险,增强企业的反脆弱性。
真正的强者,永远喜欢变化。
本篇文章从题目看似乎要将养生,开篇后先介绍反脆弱理论,然后引伸到职场、家庭、教育、婚姻等等,
一篇观点文囊括这么多个侧面我还是头一次看到,适应大多数读者口味来增加阅读量,只能说作者聪明。
最后阐释:真正的强者,永远喜欢变化,呼应了题目的折腾自己是最好的养生,避免被人说成是标题党。
其它
文章采用一行一段,便于阅读。
插图风格一致,应该是一个出处,图片内容抽象,似乎都隐含着道理,有点玄幻的感觉,有联想的空间,也还好。
三、北京朝阳这起车祸,让我看到人性最大的恶!
原载 7月31日《读者》
拆解如下
标题
因为所述事件广为传播,事件中有人伤亡,标题很中性。假设用悬念、刺激来博眼球,可能会引起读者不适。
正文
(一)简略回忆事件的经过,对逝者的悲悯和同情、对肇事者的冷漠、无知的痛斥带动了读者的情绪,引起共鸣。
(二)作者接着又从法律角度对事件深入剖析,得出结论肇事者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让读者心生失望,接下来又复制了网上的冷漠留言,让读者的心里非常压抑:难道就没有办法了?急于找到答案让读者继续读。
(三)作者并没有就此罢手,继续在读者心头压石头,又开始回忆俄罗斯航空的一起事故。把那个为了自己的行李将41个人的生路阻断的乘客彻底扒开,可以为自己的私利断送别人的生命,却抱怨退票让他等40分钟。
(四)作者用他朋友跟随别人违规占用应急车道的事情说明自私可以传染,又从此带出浙江、安徽两起车祸因应急车道堵塞,耽误救援的事情,说明别人都去做的事情也可能是非常错误,一定要守住自己的道德、法律底线。
(五)作者自问为什么“总感觉我们正在失去一些东西。“
继而发出“可即便如此,人总要有点底线吧?你可以自私,但是能不能有点人性?“的无奈呼声,我相信读者读到这里已经和作者一样心底被压迫的异常难受,马上就要冲破理智束缚。
作者还觉得不够,又加了一把火:用一个准备跳楼的女孩所遭遇的冷漠无情,一个摔倒在斑马线上的女孩无人施救两个例子,反问:毕竟,天有不测风云。谁能保证这一辈子不遇到点意外?再次让读者设身处地的感受到了气愤和担忧。
(六)看到这里读者已经被压的喘不过气,也已经明白制造这些悲剧并不是什么大恶之人,都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作者又用日本短片《反社会人格》来隐喻,人类很可能会毁灭在自己的自私中。失去人性,我们将迎来一个可怕的世界。”
其它
本文的叙事过程基本都是平和语气,没有感情色彩,显示整个文章的基调是在对死者的惋惜,在议论部分反复的用自私、冷漠、无情来敲击读者心灵,张驰有度,消除蹭热点的嫌疑。
途中引用的图片、对话记录、留言准确,对格式作了调整以区别正文。
四、22岁女大学生自杀身亡,这世间最致命的不是焦虑、抑郁、癌症,而是……
原载 7月31日《读者》
拆解如下
标题
:22岁、女、大学生、自杀都是吸引眼球的字眼,还留下什么是这世间最致命的悬念,好标题。
正文
(一)用22岁大四女大学生违反规则受到处罚,迫于压力自杀的案例,切入主题:
遵守规则,永远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简洁呼应主题,略有标题党嫌疑。
(二)接着用发生在英国的一名41岁的妇女违反规则捣碎乌龟蛋而受到重罚的例子,强调:不将警示、规则放在眼里的人终会自尝恶果。
(三)作者继续开撕不守规则的下场:争吵的夫妻、头伸出天窗外的少年、直接横跨股道夹在列车和站台之身亡的男子、私自爬树偷摘杨梅坠亡的老人、车道逆行的人、酒驾的、闯红灯的、随意横穿马路的。这些例子大都附动图、照片、视频,最后作者告诉大家,漠视规则的人,下场都很惨
(四)作者继续引经据典证明遵守规则不能打折扣,违反规则就要做好承担悲惨后果的准备。
五、《红楼梦》中的3条处世禁忌,千万不能碰
原载 7月29日《读者》
拆解如下
标题
经典著作红楼梦上的3条处世禁忌肯定不能碰,但是那三条呢?用经典著作让读者尊重,用悬念吸引读者选读。
正文
(一)文章开篇用贾母和王熙凤这两个高管对晴雯的评价来说明晴雯的能力出类拔萃。后面话锋一转揭示晴雯含冤而死的原因是她自恃过高,屡屡触犯处世禁忌。又用曾文正公的话来加强:“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心直口快,其实是低情商的表现。
作者继续引用林语堂的评语、有关晴雯呈口舌之快的片断、鬼谷子的断语、曾国藩的反思来加强口下留德的重要性。
(二)作者又开始讨论第二个规则不与人争。 争是不争,不争是争。还是用晴雯作例子(作者这是跟晴雯过不去了),同时拿袭人做对照,真正有能力者“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三)作者又开始讨论第三个禁忌(我不厚道的想是不是还那晴雯说事?说三个是不是凑数?本来这三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呀)率性而为,也许后果会很严重。果不其然,这个问题还是拿晴雯说事,用晴雯帮宝玉装病给大观园惹出一系列大麻烦来说明不能率性而为(晴雯这么做算率性而为?),又用俞敏洪的话强调:做事情要三思而行。最后说:不能只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疑问:晴雯给宝玉出主意,决定权在宝玉,能说按自己意愿行事?就是算也算不到晴雯头上。
(四)作者继续介绍三条禁忌(不对啊,好像是第四条啦)不以自我为中心,才是处世之道,这段好歹没再次吊打晴雯,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串的排比的、文艺范的句子组成了一段鸡汤,推出自己的心里话:成为人生赢家。
其它
文章写的还好吧,分析到这基本也看明白了观点文的套路:词句通顺,篇幅足够长,不必考虑严格的逻辑推导(像我这样带着拆解心来读的读者太少),标题要足够的吸睛(小心不要犯众怒),实在觉得说教没有分量就假托名人(曾国藩的说那么长,谁知道他在那个地方说的那句话)。
说的不对,请老师指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