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读书谈写作
雪所下的注脚——读《陶然亭的雪》有感

雪所下的注脚——读《陶然亭的雪》有感

作者: 故云寒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15:11 被阅读18次

近来读到俞平伯先生的散文《陶然亭的雪》,于荆楚之所处而得尝北疆冬雪曼妙之况味,实是难得。细读《陶》文,所感亦至细微处,俞先生所记雪中访陶然亭之事,本亦十分随意之事。即遇有雪景可赏之日,寻好友G君同往陶然亭,于路途中所感所想,到达后所见所闻,以雪为注脚而缓缓写就成文。而愈是偶得之趣,就愈能从细节上带给人感官以至心灵的触动,《陶》文即属此类。

先是文章小引部分,确有朴实之风味。作者身在北京,在一年又冬至的时节,感受着气温的变化,服装的更替,在夜灯未上时所由此触发一系列的冬之怀想,笔调从容舒缓,未有生涩造作之感。于小引最后,自然地提起昔年往陶然亭赏雪之事,于是便有下文所载之内容。

作者本是南方人士,但由于居住在北京时日也久,故对北方之冬异乎南方的美感特有所知,尤其是北方冬之黄昏,颇有令人沉思的机缘。作者并未直述访陶然亭之事,而是写自己居住在北京,对北方与南方的季节之美作一比较,对北方冬日情趣点染几笔,让整篇文章的开头打好一个基调,为下文访陶然亭之事作一铺垫。而后叙事开始,时日不详,只说是某日午后。二人先是雇了两辆“胶皮”往陶然亭,而后因车只雇到前门外大外郎营,所以后面的路只能步行。于车上所观之雪景,俞先生虽笔墨不多,却点出了北方雪之特色。下车之后,二人步行所观之民居寥落(因位置偏远),雪地中的移步换景,皆是在寻找陶然亭的途中所见所闻。終是寻到陶然亭了,于亭周寻题壁字也未多得,但二人之兴趣不减。正当此时,忽闻得孩童郎朗书声,遂起了兴趣,好奇而观之,其时所观也不过稀松平常,不过也为此行添一彩色。游览毕后吃面,肚饱后二人的继续游览,写出所见雪景之巨细,并由之萌发许多感思。而后由于前路无再游之趣便折回。文末点评几笔,便終了全文。由此文看,颇有当年柳宗元《访小石潭记》的风骨,皆是士大夫外出游览,所记之事虽不同,但文章风味却极是相似。众所周知,俞先生旧学颇深,又有古代士大夫之风范,所以从《陶》文中读出古代游记的风味来倒也不为怪。只是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俞先生不像柳宗元那样托物言志,就随意洒脱这一点上来说则有过之。于景中漫思人生哲理,于物外静画人生感慨,二人于此都颇有相似之处。如果说这是一种传承的话也不为过,但历史并不是从一而终,一成不变的。俞先生的这篇游记所载的人生趣味更强,且愈接近平民生活,而不似柳宗元的文章过于抒发己感,对未来寄有所托,所以我说前者在内涵上更似于游记,这样说不置可否。

本人亦曾读过周作人先生的一些散文,与俞先生的文章相比,其中风味颇多相似,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明代文人归有光,其佳作《项脊轩志》有唐宋派的风味,为抒写人生感慨之佳篇。将这三人联系起来,寻其相似之处,便颇有所得,不过这已是题外话了。

相关文章

  • 雪所下的注脚——读《陶然亭的雪》有感

    近来读到俞平伯先生的散文《陶然亭的雪》,于荆楚之所处而得尝北疆冬雪曼妙之况味,实是难得。细读《陶》文,所感亦至细微...

  • 读《埋在雪下的小屋》有感

    这是曹文轩的一篇文章,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呢?我一直都很喜欢曹文轩的文章,他的文笔都很美,就像这...

  • 读《平凡的世界(一)》有感

    读《平凡的世界(一)》有感 ––童年暮雪 《...

  • 月与人依旧――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文/奇雪娜 月与人依旧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

  • 雪国,纯净的如同一片纱

    雪国,纯净的如同一片纱 --读《雪国》有感 “镜中的雪越发耀眼,活像燃烧的火焰。”我总是被川端康成笔下简单又干净的...

  • 读<<雪窗帘>>有感

    以前不知道迟子建是谁,她的作品更是闻所未闻。读她的作品,是因为在书的封面有一句话,上面写:让漂泊的人,心中...

  • 读《江雪》有感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写的是雪景,表达了诗人孤独的...

  • 读《雪国》有感

    对于日本文学,我觉的我无法恭维。不知道是翻译的水平欠佳,还是实在对日本文化的不了解,这本书是我硬着头皮读完的。两个...

  • 读《雪国》有感

    我本人喜欢看网文,所以对《鬼吹灯》、《全职高手》、《盗墓笔记》看得比较深入。但今我特别有感触的还是...

  • 《读雪国有感》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便是雪国。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车在信号所前停了下来。 这就是《雪国》的开头。川端康成的小说,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雪所下的注脚——读《陶然亭的雪》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fm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