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瑞雪老师在《爱和自由》一书中写了一个例子:
有一个孩子,刚进蒙台梭利离幼儿园的时候,才一岁九个月,她的妈妈工作要三班倒,所以孩子在家里就没有正常的秩序。到了11点,大家都要吃饭,她就到门口去哭,要出门。头几天,老师天天领她到外面去转转,回来以后她就安心了。
后来孩子的妈妈说,因为她的工作要倒班,正好11点有闲了,就领孩子出去玩。一个月的时间,幼儿园的老师总是骑着自行车带着孩子去街上游荡。一个月之后,孩子就没有这个要求了,她改成在幼儿园里游荡,老师跟在她身后。三个月以后,孩子就开始走进教室啦。
我想起我儿子两岁多的时候,他奶奶回老家了,外公、外婆带着表弟过来住。那段时间,儿子每天早上五点多就醒了,就哭。我就起床,带着他到楼下去玩。等差不多我要去上班了,就带他回家。我就这样陪了他一段时间,他就好了。
其实,孩子每一个不当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没有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每一个不当行为都是在呼唤父母的爱。
小女孩很渴望妈妈的爱。但是当老师满足她的爱以后,她就回归正常了。
之前,奶奶在家的时候,奶奶、爸爸和我都把儿子当成心肝宝贝,经常陪他玩。奶奶走了之后,我和爸爸一直在上班。他的外公、外婆,把孙子和外孙看得区别挺大的,基本上没有抱过他,每天都抱着表弟。儿子肯定很伤心,很渴望我们陪他。当他的需求被满足后,他就好了。
现在是假期,很多孩子拿着手机停不下来。家长肯定很恼火,很焦虑,很无奈……
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观察观察,我们的孩子用手机,他在做什么。看视频还是玩游戏,还是看小说,还是刷社交软件呢?他在里面做的事情不一样,他的需求可能会不一样。
孩子刷社交软件,是他需要朋友,需要有归属感。有一次,我儿子跟我说“妈妈,我手机里面现在没有朋友跟我聊天了。我没有手机 了,只能跟你聊天了。”
如果孩子刷视频,孩子是想获得一点快乐,了解一些新奇的东西。
如果孩子玩游戏,孩子想在里面拿到成就感、价值感、掌控感、还有归属感。在游戏里面,他们一次又一次通关,就会获得成就感;他每次做成一点什么,就会有及时的正向反馈,会获得价值感;什么都是他自己说了算,他获得了掌控感;还有网友的互动,他获得了归属感。
如果孩子看小说,孩子想获得一些快乐,也可能是在学习。儿子就很喜欢看小说,他很喜欢写作,看了小说喜欢给我分享,哪些东西他是可以参考的……
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在家庭里面,很多事情都是我们家长说了算。因为我们有钱、有权、有力量,我们认为我们就是王者,孩子就得听我的。
我们对孩子有期待,当孩子没有按我们想的去做,没有达成我们的期待,我们就会有指责,威胁,辱骂…
孩子想要什么,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也不想去知道,我们懒得去知道;我们只知道,要孩子学习,要孩子写作业,要孩子考高分,要孩子考进好学校…
现实生活如此黑暗,如此无趣,孩子只能躲到网络世界去寻求他想要的了……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了解他的需求。他缺少什么,我们就给他什么……
当然,我们自己首先要做好示范。因为孩子不是靠听你说来学习的,而是看你怎么做来学习的。
如果你的内外不一致,如果你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致,孩子会知道,孩子会用心灵来感知你。
希望大家都能去学习,学着做一个能理解孩子的父母,做一个能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的父母。要知道,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只有懂孩子,才可能做到爱孩子。
春芽,亲子关系导师,家庭教育讲师,育儿日记达人。用日记记录生活,以写作成就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