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春节特刊002:化学反应

春节特刊002:化学反应

作者: 36fa20a5e7b7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09:06 被阅读2次

    心流的朋友们大家过年好!今天是心流造物2019年春节特刊的第二篇。

    昨天我们聊到了罗胖《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上提到的“小趋势”。我提出了一些质疑“小趋势”的不同观点。从某种程度上讲,罗胖所谓的“小趋势”,更多的可能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安慰剂”。那么难道罗胖就没有提到任何实实在在能帮到创业者们的新观点么?难道当时间来到2019年,仍然还在创业的人就一点机会都没有了么?

    当然不是,昨天我也提到了,罗胖的演讲确实也有很多干货内容和清晰的逻辑论证,至少在很多地方也会激发创业者们的灵感。至少罗胖提到的一个观点就让我非常认同:很多小趋势的机会都存在于社会中的那些“非共识”里。那么今天咱们就聊一聊这个新概念:

    非共识

    在演讲中参考梁宁的解释,罗胖是这么定义“非共识”这个概念的:

    在原来社会的共识里面,突然有了跟大家不一样的想法。那个瞬间有点像孩子离开母体、分娩降生那一刻。孩子的感受是,这一刻受到了母亲的排斥,来到孤独的、寒冷的世界,他感受到的这种压力,压得他要大声啼哭。但很快他就会被母亲拥入怀抱。所以,这是两个过程完整地、连续地被接在了一起。从被排斥到被承认,从脱离共识到再造共识。整个过程,才叫非共识。

    梁宁甚至把“非共识”作为了“什么是创新”的解释。而在我看来,所谓的“用非共识来驱动创新”,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对我最有启发:

    分层:你所感知到的世界仅仅是这个真实世界的一小部分,而“小趋势”往往存在于你的世界之外。

    揭穿共鸣:所谓的“创新”,往往就是捅破了那么一层薄薄的窗户纸。而诱发“小趋势”的创业者往往就像揭穿了“皇帝新装”的小女孩儿。如果人人都认同,那仅仅是“共识”。但如果有些是一部分人非常强烈的、但却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共识,那就成了共鸣。

    今明两天,我就从这两个方面来跟大家分享我对“非共识”的理解,以及我认为“非共识”会怎样激发我们商业上的灵感。今天咱们先来聊聊第一个话题:

    分层

    2018年下半年随着经济形势的下行,和“拼多多”、“趣头条”等独角兽的兴起,所谓的“消费降级”、“下沉市场”等概念甚嚣尘上。无数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精英人群震惊于中国原来还有这么多“万亿级别的下沉市场”。

    于是,我们会听到很多人都在说,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下沉市场好像是唯一的机会...再后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做“消费分层”。因为后来大家逐渐意识到,不论是在高端市场,还是在“下沉市场”,不论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其实都存在着很多“层”。

    每一个层级的消费市场里都有自己独特的消费观念、逻辑和文化,也都蕴含着巨大的机会。而进一步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分层”的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消费能力”这一个维度,而是各种各样的维度:

    - 年龄

    - 地域

    - 兴趣爱好

    - 职业

    - 价值观

    与动辄“万亿级别市场”的消费层级不同,这些基于某种共同点而形成的圈层,可能每个群体的规模很小,但在所有的这些维度里都各自存在着小圈子、小集体、小社群。而每一个圈层内部都有着极强的内向凝聚力,而对外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大家因为各种共同语言而聚在一起,成为伙伴,而小群体的每一位成员都会找到一定的归属感。这也是前几年社群经济兴起的基础。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处于不同时空的人找到志同道合者并形成这样的小群体就变得越来越容易,而这些圈层彼此之间的影响却越来越微妙:

    一方面,圈层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隔膜越来越深,而另一方面,由于形成圈层的维度也越来越多,每个人可能同样属于好几个不同的圈层,而每个圈层里,都可能存在着来自好几个其他圈层的成员。

    因此,我们前些年担心的社群经济“割裂”整个社会的现象也没有发生。取而代之的是无数裂变出来的小圈层彼此之间不断地交融、沟通、衍生、突变、产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而各种各样“小趋势”的机会,就会从这些圈层彼此之间的作用当初呼之欲出...

    因此,对于我们这样的草根创业者或者所有在2019年想要寻找商业领域机会的人们来说,感知这个时代社会中的不同圈层就变得尤为重要,我们至少要首先意识到不同圈层的存在,然后要注意到这些不同人群的群体特征、需求、痛点甚至是他们的群体文化。而在我看来,最难的就是第一个环节:

    意识到不同圈层的存在

    因为人性使然,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大的,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而真正宝贵的,是“多元思维模型”,也就是让不同圈层之间彼此的交流碰撞、化学反应发生在自己大脑中的能力。在罗胖的演讲中,他提到的“得到大学”的招生模式,就是从不同行业里招收高手,让这些高手们彼此交流切磋。用他的原话说,就是:

    在我们看来,我要招的不只是一个学生,他一定是某个行业的高手。他身上就自带这个行业独特的思维模型,当我们把他招到得到大学来,当这些人以极高的浓度交织在一起,就构建出了一个庞大的、丰富的思维模型交流场。

    在我看来,得到大学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加速这种化学反应。而他们招生标准的严苛,保证了学员们的精英属性,这就相当于把这种化学反应的催化剂。因为优秀的人往往在性格上更加锐意进取,这就好比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的属性比较活泼。而得到大学只需要给这个化学反应提供足够良好的环境条件,创造一个温度、浓度、压强等各方面都合适的“温床”,让“干柴”遇到“烈火”。在这样的环境中,各行各业最优秀的精英才会彼此之间碰撞出最灿烂的火花。而这时,罗辑思维就会收集这些碰撞出的灵感火花为自己的商业引擎增添动力。因此在我看来,

    得到大学本质上,

    就是在打造一间批量化生产

    “小趋势”的工厂。

    而得到大学的第一期,可能仅仅是研发这种“催化技术”的“实验室”。罗胖的这一招不可谓不高明,他的野心也可见一斑。

    但与此同时,这样的尝试更像是一场“社会实验”。既然是“实验”,就不能保证100%的成功,甚至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如果得到大学都是100%的社会精英,那么从“社会层级”这个角度来看,单一的精英属性可能会存在这个维度上多样性不足的问题;而且不同领域的思维模型彼此碰撞出火花虽然是个好的思路,但真正能产生有意义、有价值、能引发“小趋势”的新思路仍然是小概率事件,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还要看“得到大学”具体如何操作;此外,得到大学想做的事情,其他机构(例如“湖畔大学”、“混沌大学”、各类“商学院”)并非不想做,也并不一定没做过,而结果如何,我们还是要拭目以待。但不论怎样,这都是非常积极的尝试。

    这是一个社会分层的时代,而所谓的“小趋势”,很有可能就隐藏在很多你不熟悉的、小众的人群里。所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想要抓住小趋势,你就要对这个世界中你不熟悉的领域、人群和阶层有所感知,而且一定要是全方位的感知,这种“感知”,就是所谓的“多元思维模型”。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创业者才有机会。

    所以,如果你没有机会能加入“得到大学”,那么你至少可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和来自不同背景、文化、圈层的人多多交流,广交朋友,并不断培养自己对于不同群体的感知和直觉。只有这样,你抓住小趋势的概率性才会更大。

    最后,引用一句演讲中的话作为今天文章的结尾吧:

    在趋势里面的人觉得这是一片海,在趋势外面的人觉得这只是一滴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节特刊002:化学反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hr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