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宝庆名门】长鄄马家与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

【宝庆名门】长鄄马家与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

作者: 长鄄马氏 | 来源:发表于2020-10-07 09:37 被阅读0次

来源于《宝庆府》之“宝庆名门”栏目

马一鹰/文

蔡锷

前一段,连续写了三篇文章,把长鄄马氏的迁徙由来及家族中一些重要人物做了简单介绍。

在梳理过程中发现,“百年马家”的变迁,仿佛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缩影”。我完全没有想到,马家的长辈们也曾闪亮登场过中国近现代大舞台,居然与那么多的风云人物有过或疏或密的交往、或深或浅的交集。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长鄄马家与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

【马之建小传】

本次话题,还得围绕父亲马之建(马子建)的身世展开。

马之建:毕业于湖南大学(原民国大学)[1] ,校长鲁荡平,老师有翦伯赞、张天翼、谭丕谟、鲁实先、曾作忠、王长平等。先后工作于哈尔滨四野炮兵政治部宣传部、哈尔滨四野炮兵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工团、北京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解放军文艺社、北京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先后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万毅、钟赤兵、邱创成、唐凯、李俭珠、赵军、杨平、刘少奇、罗荣桓、傅钟、萧华、陈沂、陈其通、邹适今、胡庶华、鲁荡平、翦伯赞、张天翼、魏巍、郭永江(荒草)、高玉宝、梅兰芳等。

他的曾祖母、祖母、母亲、岳母都是魏家塅(金潭)魏氏(隆回民间传说中“三大家族”之首),其中:

母亲魏红姑的堂祖父魏源,是近代中国向西方国家寻求救国真理的先驱,不仅是当时走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也是卓有成就的史学家。

岳母魏炉秀的祖父魏定南 ,是三品中议大夫、海内一流的楹联大师。

十一哥马植材的姻祖父魏光焘,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同为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清庭的重臣;署理两江总督期间,继张之洞、刘坤一之后筹建三江师范学堂,是开启近代新疆博达书院、南京大学的重要人物,也是近代教育的奠基人。

姐夫刘一禾的堂祖父刘绰哉是中华民国初年杰出军事领袖蔡锷的启蒙老师。

【马莲仙小传】

二伯父马莲仙(马国霖):是在戊戍变法废除八股后的光绪二十七年(1901)用策论考取的廪生 [2] ,也是湖南最早最知名的新式学堂扶风义塾(长鄄学校前身)和高坪书院(隆回三中前身)的主要创办者之一。参加过辛亥革命、驱张运动和湖南省议会议员竞选。一生中,交往密切的名人还有袁吉六、陈天华、谭人凤、马邻翼、方鼎英、程潜、林森、潘祖彝、于右任等。

【马维孝小传】

堂侄马维孝:毕业于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铁路和电信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北京交通大学前身)。早期中共党员。1929年工作于由中央文委书记潘汉年直接领导的“文委”秘密联络点——沪滨书店和吴淞印刷厂。1935年2月19日夜至20日凌晨被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联合公共租界工部局与法租界的两处警察机构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上海中央局书记黄文杰,中央局组织部长何成湘,中央局宣传部部长朱镜我,中央局文书科张唯一与中央文委阳翰笙、田汉、林伯修、许涤新等36人,周扬和夏衍幸免于难;史称“二一九”大破坏。

【马非百小传】

二哥马非百教官:秦汉史名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毛泽东和郭沫若深受他的影响,曾多次引用观点和言论;德国日本等国家也翻译了他的不少著作。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参加了五四运动。1926年担任黄埔军校(中央军校)[3] 入伍生部少校历史教官、中校政治教官。自1919年起,先后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袁伯杨、罗元鲲、周方、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女)、葛健豪(女)、蔡庆熙(女)、刘千昂(女)、蔡麓森、蔡蓉峰、文七妹(女)、杨昌济、蔡元培、徐宝璜、李大钊、陈独秀、辜鸿铭、沈士远、胡适、邓中夏、罗章龙、杨人杞、易克嶷、张国焘、刘仁静、萧镇湘、梁漱溟、罗隆基、傅斯年、李济、赵元任、丁文江、董作宾、吴金鼎、郭宝钧、夏鼎、梁思永、冯友兰、陈寅恪、余嘉锡、吴晗、郭沫若、成仿吾、方鼎英、周恩来、邓颖超(女)、何香凝(女)、徐特立、林伯渠、刘峙、汤恩伯、程潜、陈立夫、陈果夫、邓拓、嵇文甫、萧楚女、冯玉祥、李德全(女)、郭春涛、邓翠英、邓飞黄、张敦讷、王同庆、陈伯君、顾毓琇、刘季洪、杜元载、朱家骅、陈垣、余嘉锡、章士钊、姚从吾、尹达、李文、袁朴、胡宗南、刘肖愚、胡寄聪、傅振伦、宋云彬、叶世昌等。

另有世交成仿吾:革命家、教育家、社会科学家、文学家、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毕业于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 [4] ;与郭沫若、郁达夫、田汉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马子谷小传】

三哥马子谷少将: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5] 。参加了广州起义、淞沪会战、浙赣会战、闽海抗战,为和平解放湖南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广州国民政府交通部专员,武汉国民党中央党部组织部调查科科长、国民政府中的中共特别支部书记(国共合作时期的特别支部),国民革命军第25集团军司令部少将参议,中共湖南省工作委员会统战策反小组成员,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与湖南临时省政府联合办公室主任。自1919年起,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袁伯杨、周方、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女)、匡互生、夏明钢、王光临、王荷波、陈伯达、潘祖彝、陈希周(陈昭礼)、李黎洲、徐琛、李培桐、潘谷公、戴任、陈应中、毛泽民、盛世才、刘峙、汤恩伯、陈立夫、陈果夫、周恩来、杨匏安、刘清扬(女)、吴玉章、刘少奇、李维汉、杨献珍、雷瑜、方鼎英、邹鹏振、鲁涤平、彭湃、杨殷、刘珍年、杨献珍、王昌明、于右任、马维孝、潘汉年、陈独秀、彭述之、朱蕴山、吴成方、叶挺、许德瑗、朱江户、管长镛、何键、李觉、刘建绪、羊枣、王亚南、余志宏、陈公培、胡邦善、周里、欧阳方、程潜、陈明仁、邓飞黄、刘公武、刘岳厚、蒋昆、唐文夑、唐星、程星龄、文于一、唐生智、陈采夫、蔡杞材、刘人奎、姜和瀛、刘鸣球、伍光宗、魏镇、刘寿祺、谢淑周、张严佛、袁朴、肖劲光、黄克诚、黄曾樾、章士钊、李石曾、张大千、徐悲鸿、林伯渠等。

【马巨材小传】

六哥马巨材(马子任)教官:1924年9月考入由孙中山七个月前创立的国立广东大学,成为第一批学生;1926年进入由孙中山两年前创立的黄埔军校,担任少校教官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此两校史称“一文一武”,文为十大名校、武为将帅摇篮);军校初创时期的教官仅74位,其中少校7位,一起共事的教官有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恽代英、萧楚女、王柏龄、何应钦、阎锡山、程潜、汤恩伯、方鼎英、陈诚、冯玉祥、胡汉民、戴季陶等。

【马公武小传】

族叔马公武将军:先后毕业于北京大学、日本庆应义塾大学 [6]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7] 。1929年回国,分别在湘军、川军、第五集团军、张辉瓒部、陈济棠部、李济深部任职;历任国民革命军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炮兵司令、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参议。他很有个性,不卖蒋经国的帐,跟蒋介石对着干;只崇拜孙中山和李济深二人,与李济深关系很好。先后交往过的重要人物还有程潜、向石宇、向绍轩、李楚藩、石玉湘、陈渠珍、刘祥武、傅雷、邓文仪、恽代英、田名瑜、沈从文、周恩来、胡庶华、杨锡典、杨锡焘、杨自铮、刘晓、张中宁、杨任、陈策、涂西畴等。

【马叔明小传】

族叔马叔明少将: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科;1945年11月毕业于陆军大学 [8] 将官班甲级第三期,任国防部部附(陆军少将军衔);1946年3月结业于中央训练团将官班。先后参加第二次东征、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晋南战役、桂柳会战。先后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蒋中正、汪兆铭、鲍罗廷、邓演达、张治中、陈立夫、聂荣臻、蒋鼎文、袁朴、刘戡、陈牧农、傅砚农、范程、王声溢、张发奎、甘丽初、李默庵、徐培根等。

【马中骥小传】

宗亲马中骥少将:毕业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3] 第一分校第一期步科。1947年4月入国民党中央训练团,11月21日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48年任广西省参议会参议员,1949年加入南宁人民解放促进会,后当选为南宁市人大特邀代表。先后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蒋中正、李济深、何应钦、张治中、马空北、黄绍竑、俞作柏、李明瑞、陈济棠、蒋光鼐、蔡廷锴、冯玉祥、张群、鹿钟麟、白崇禧、陈诚、王东原、宋希濂、陈仪、黄杰、万耀煌、唐超寰、何绍祖、卜圣阶、陈卓峰等。

【马空北小传】

族侄马空北少将:毕业于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 [3] 第八期第二总队步科、军政部第六军官总队教导团。1949年随部到台湾,任陆军指挥参谋大学正规班第五期上校班主任、陆军供应司令部少将副参谋长。先后交往过的重要人物有蒋中正、李济深、何应钦、张治中、刘嘉树、李园(廷铨)、蔡杞材、黄刚汉、蒋伏生、冯玉祥、张群、鹿钟麟、萧毅肃、冷欣、蔡文治、卢汉、张发奎、汤恩伯、王耀武、汪敬煦、周士瀛、林秀栾、蒋纬国、张宗良、宋达、马中骥等。

马氏宗祠旧址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9] 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参考资料

[1]

民国大学:1917年4月创办于北平,创始人蔡元培、董事长张继、教务长刘彦。1923年5月,迁入宣武门内太平湖醇亲王府(今鲍家街中央音乐学院)。七七事变后,先迁河南开封,再迁湖南长沙、益阳、溆浦,最后定校在宁乡;校长鲁荡平,教师有翦伯赞、刘豢龙、谭丕谟、陈天倪、张天翼、鲁实先、曾作忠、王长平等;1949年并入湖南大学。(补充:中国第一位留美博士、毛泽东就读湖南一师时的老师王长平1934年被鲁荡平聘任为教育系教授。)

[2]

明清科举,有三级(秀才、举人、进士)四试(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A、院试——考秀才: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分岁试和科试;县府试过关的童生通过岁试就是生员(庠生、秀才),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统称诸生),岁试成绩优良的参加科试,科试通过了参加乡试。B、乡试——考举人: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C、会试和殿试——考进士: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考中的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黜落的问题,殿试所发之榜称“甲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为赐进士出身,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

[3]

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没有区别,只是不同年代的不同称呼。真正意义上的黄埔军校只开办三年,从1924年6月到1928年3月,广州长洲岛共招收七期学生。到20世纪40年代晚期,黄埔学生在国民党军政界中一时将星闪烁,名将如云;其中,绝大多数是前七期学生,最风光的是前四期。马非百、马巨材两兄弟于1926年春进入入伍生部担任教官,3月8日第四期入伍生升学考核转为学生,1927年12月广州起义失败后两兄弟去到上海。1928年3月,黄埔军校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从改名那一刻起,国共合作联办的“黄埔军校”就不复存在。后来一再改名,1929年9月10日改名为“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1年3月又改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6年1月再改名“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1950年10月台湾当局在高雄凤山复建“凤山陆军军官学校”延续至今。

[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被称为日本国宝的东京帝国大学“赤门”,原是加贺藩的御守殿门,建于文政十年(1827),为加贺藩第13代藩主前田齐泰迎娶第11代将军德川家齐的第21女-溶姬时所建,按照当时从将军家迎娶夫人的惯例,须把门涂成红色,“赤门”的说法由此而来。

[5]

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创建于清朝光绪二十二年(1896)。被誉为东方康乃尔。是中国近代土木工程、矿冶工程、交通工程教育的发祥地,是中国最早采用四年本科制和设置毕业设计环节的大学之一。获得191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举办的“全国74所高等学校作业成绩评比”第一名。先后培养出73名国内外著名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7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9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4名、中央研究院院士6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名、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士2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名;涌现茅以升、竺可桢、林同炎、杨杏佛、黄万里、庄俊等学生(庄俊主持设计建造了清华学堂)。

[6]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比日本历史更悠久、比排名第一的东京大学还早,创建者为日本一万元的纸币人物、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

[7]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声望和影响力超过东京帝国大学,日本皇族、华族多数就读于此,培养了大批高级将领,有六人曾担任内阁首相;很多著名的中国将军也毕业于此,如蔡锷、蒋介石、何应钦、阎锡山、程潜、许崇智、蒋百里、汤恩伯等。

[8]

陆军大学的前身是中国近代唯一的一所最高级别的军事学府——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它自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立于保定,历经44年之久,是近代中国(中华民国时期)军事院校中存在时间较长的一所。这里“陆军大学”是广义的,包括1903年2月至1923年8月办的保定军官学校,而1927年到1949国民政府在南京的陆军大学实际上是由广州的黄埔军校搬迁而来,与保定军校并无关系。它的存在对于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乃至中国近代军事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军大学主要培养团以上指挥军官和师以上司令部参谋军官,重点培养学员的联合与合同作战能力、运用军事政策的能力和战略能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宝庆名门】长鄄马家与中国近现代风云人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ht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