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蒋坤远老师的一篇文章,很是感慨。
文中,蒋老师透露了他这半年来的写作成绩:5篇长篇小说、两本散文集,一本诗集。他还提到,仅是疫情封闭期间,他就写了250多篇散文,现在的简书日更基本上靠的就是那时候写好的存货。接下来的半年里,蒋老师还准备再写两篇长篇小说。看到这些成绩,我实在是汗颜。
蒋老师作为写作大咖,笔力深厚,高质多产,自然是我不能企及的,作为写作小白,我只有望其项背的份儿。
我在羡慕蒋老师成果丰硕的同时,也在思索着产生差距的原因。想来,也许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对待写作的热忱程度不同。蒋老师对于写作,那真的可以用“急切地热爱”来形容。虽然跟蒋老师从未谋面,但从其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他对写作的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写作应该蒋老师的一大兴趣,对于写作,他是发自内心地喜爱。我呢?虽然还达不到几近痴迷的程度,但也还是有那么些喜欢。可与蒋老师相比,那还是差了一大截儿的。
其次,努力程度不同。蒋老师高质多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文学底子深厚,而深厚的文学功底离不开他的艰辛付出。记得原来还看过他的另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他还曾经参加过什么写作研讨会,经常拜访知名编辑,写作能力日益精进。他还经常博览群书,并把输入和输出紧密结合。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万丈高楼平地起。正是他的日积月累,笔耕不辍,才有今天的写作成就。我呢?平日虽然也吃些“零食”、“快餐”,但终究因为没有系统地学习,再加上读书有限,输出不够,所以总感觉写起来不是那么得心应手,非要绞尽脑汁才能拼出一篇凑更文。有时候,自觉对不起来看文的朋友。
其三,规划不同。蒋老师对于今年计划写多少作品有着明确的规划。他有着极高的自律性。为了实现写作目标,他尽力抽出时间来写作(因为他还要忙于经营他的工厂)。我呢?压根就没有写作规划,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唯一值得我欣慰的是,日更居然坚持到了100多天。写作规划依然是没有的。
当然,我也知道,各人禀赋各异,努力程度有别,写作成果当然也不同。尽自己努力吧,自己觉得好,那就好。作为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经常写些东西还是可以的,但对我而言,想靠它吃饭,我只能呵呵了。写作,随性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