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钱穆先生译文】:“满口说着讨人喜欢的话,满脸装着讨人喜欢的面色,(那样的人)仁心就很少了。”
【傅佩荣先生译文】:说话美妙动听,表情讨好热络,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心意。
【南怀瑾先生译文】:什么是“巧言”?现在的话是会吹、会盖。孔子说有些人很会盖,讲仁讲义比任何人讲的头头是道,但是不脚踏实地。“令色”是态度上好像很仁义,但是假的,这些与学问都不想干。“鲜矣仁”-很少真能做到“仁”这个学问的敬业,因为那是假的。
【自我感受】:孔子说巧言令色很少有真诚的心意,但也不是没有,个人认为要辩证的看待。一个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人,如果再有人对他巧言令色,会不会使他迷失自我?一个因为没有为集体争取到荣誉,伤心到极点的孩子,再和他摆事实,讲道理,不给予鼓励,会不会雪上加霜?是不是上一点巧言令色的菜比较有效呢?
巧言令色最典型的例子:不教之过。古时候,有个人,很小的时候父亲过世,母亲极其疼爱,他欺负别人家的孩子,母亲从不责骂,偷了邻居的东西,母亲也不批评。长大后,这个人胡作非为,母亲从不管教,还夸他有能耐、有本事。最后,因做尽了坏事,而被捉拿归案,判了死刑。临行前,他求官府见他母亲最后一面,母亲见到儿子,儿子说想再喝母亲的乳汁,母亲的乳头被儿子咬了下来,流着泪说恨母亲,不教育他,放纵他。“爱”在哪里?“仁”心在哪里?
骄傲的时候,放纵的时候,来点疾言厉色,相当于火旺的时候,来点水冷一下;悲伤的时候,委屈的时候,来点巧言令色,相当于水旺的时候,来点火热一下,是不是更让人容易接受呢?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运用阴阳思维来处理事情,是不是更符合孔子的“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