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系列的文章,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细说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第一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傅佩荣译文
孔子说:“学了做人处事的道理,并在适当的时候印证练习,不也觉得高兴吗?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不也感到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而你并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风度吗?”
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这第一则大家都耳熟能详,这一则给人展现了儒家的第一印象:以读书、同类朋友相交为乐事,以君子作为对自我的期许。还可以看到儒家一种向内寻求的倾向:读书而时时复习,这是一种自我感到的向内寻求的快乐;不求为人所知,自我成德提升也就足够了。
弘丹学习心得
这则论语小时候就学过,很熟悉,也是背得滚瓜烂熟。这则论语也是被经常引用的句子。
傅老师版本的注解,“时”不是时常的意思。记得以前的翻译一直是,时常,经常。傅老师说:时是在恰当的时机,好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样。觉得这个翻译更贴切。现在有总结出人得记忆曲线。所以,在恰当的时候复习效果更好。而且,这个恰当的时机也是顺应天理,好比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一样,不能背道而驰。在不恰当的时候复习。而,时常只是指频率,而不管效果如何。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其实更难做到。人不知而不愠,说明一个人已经学问有成,在社会上拥有很高的声望,照样不为人所了解,却不因此生气。说明要淡泊名利,追求内心的平静,做好自己。
这一篇是关于学习的态度。那这句话如何来指导实践呢?
第一:学了知识/做人的道理,要时常去练习,去实践。
第二,练习的方法呢?前几天刚好学了古典老师的《6堂职场必修课》,拿过来用一下。
古典老师总结了能力提升的4个阶段。无知无能,有知无能,有知有能,无知有能。从“有知无能“到”有知有能“的阶段需要大量的练习,而且需要经历刚开始练习的笨拙和犯错,然后一直停留在知识过载的道路上。
古典老师列举了能力提升的常见误区以及解决方案:
a.知识过载(采用721原则)。
b.缺乏持续刻意练习(觉得厌倦找新指标)。
c.练习缺乏反馈(找人指正、写练习笔记)。
d.在没有熟练之前,开始第二技能。
学习知识会带来快感,可以秒懂。练习是需要经历笨拙,愚蠢的阶段,与学习知识带来的快感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很多人受不了练习的笨拙,然后一直停留在知识过载的道路上。我自己也是,绝对的知识过载,不愿练习的人。总是想不劳而获,跳过练习的阶段直接掌握技能。
熟能生巧并不一定对。熟练并不一定生巧,刻意练习才可以。不断找新指标进行刻意练习。持续往前推进。仅仅重复,很快进入厌倦的环节。每次给自己找新指标,让自己能够持续下去。如果没有人给你当教练,就自己写练习笔记。
在没有熟练之前,并没有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就增加第二技能,会分心,往往顾此失彼。常常看到别人有这个技能,觉得很不错,我也想要,然后就开始学习,学了几天,又发现了新技能,又开始。喜新厌旧,朝三暮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一个也没有练成。
人不知而不愠
要做到“人不知而不愠”是一种境界。首先要自己的修行好。其次,要心胸宽广,不要因为别人不知道自己而生气。
“人不知而不愠”是关于个人修行的,那自己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之后,怎么让别人知呢?
中国人一直强调要谦虚,不喜欢夸夸其谈的人,但是,人也需要恰当的展示自我。之前,陈欧聚美优品的广告很火:我是陈欧,我为自己代言。
在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为自己代言。古代,人才的竞争范围毕竟比较小,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早晚会有伯乐来发掘你的。但是,现在人才的竞争范围大大得扩大了,人的数量也比以前翻了很多倍。这个时候,你再等着伯乐来主动挖掘你,几率还是比较小的。
我们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修行,一方面也要懂得自我展示和营销。在别人还没有发现自己的才华时(“人不知”),也不要生气。要去思考,如何来展示自己和营销自己,让别人知道自己的才华。
网友评论
赞并谢谢分享,关注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DAwMzU1OA==&mid=206407864&idx=2&sn=bb730604e518223e5d31c39f5c7fc08a&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另外,我不是教论语哦,我也是刚刚开始学习论语,就是把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出来。虽然现在的阅历还不是很丰富,每个年龄段的人看论语,都会有自己的感悟,我只是想写下自己的感悟。肯定会有理解不准确的地方,也希望大家多多包涵,一起学习。
风过无痕3🙏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