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以来。那些在车站和路上为我提供帮助的人们,逐渐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与我进行自然的沟通交流了,有的甚至连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就突然放手走开了,总之是不进行对话了。”这是一位盲人作者发现的变化。
而在没有智能手机之前,提供帮助的人与他之间会主动地聊天气、活动、当日的话题等等。而有的人会吐露心声,说最近自己心情很早,有的甚至会说最近自己的眼睛也需要做手术,如果失败的话,担心没有办法生存等等问题。原本是提供帮助的人会自不自觉地和他攀谈起来,整个被带着走路的过程作者也会收获新知识,更是在黑暗的世界里多了一扇可以沟通的窗户。然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完全把人们给锁定了,让他们无暇顾及周遭的一切,当然也包括那个他正在帮助的人。
作者担心的是人们是不是忘记了对话,接受别人想法的能力是不是也在变弱,同样对话的丧失是不是也就意味着情感的丧失呢?
据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大学生的同理心降低了40%,就是过多的虚拟交流和缺少面对面对话的结果。Pew 研究中心的一份2015年的研究,显示有以下几个有趣的发现。
31%的手机用户从不关机
45%的手机用户很少关机
89%的手机用户在最近参加的社交场合中使用手机。
76%的手机用户(18-29岁间)在公共场合漫无目的地使用手机。
这是一份五年前的报告,这个百分率只能有所增加。那时短视频事业还没这么兴旺,那时很多新技术还没有出现。从这份报告来看,也就不难出现了连帮助别人,都自顾自地看手机而忘记说再见的现象了,当然更别提沟通了。现在人们的注意力被转移到了屏幕上,也许右手在扶着一位盲人过马路的同时,左手在给像他一样乐于助人的人点赞呢,而忽略了身旁的这位他正在帮助的人。
手机的沟通只能是通过文字或者是语音交换意见,在对话中我们很难感知到对方的状态,有时也判断不出紧张和愠怒的气息。另外我们通过沟通感受到的语言交流的乐趣也在减少吧。
其实智能手机的普及,同样也影响了为人父母和儿女间的沟通。有的时候我领着孩子在游乐场玩耍,时常能看到旋转木马旁边,母亲一边把着年幼的孩子,一边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的手机。而在她精心呵护下的孩子,面部表情并没有玩游戏的喜悦。我先生有时看到这些没有半点高兴之情的孩子会打趣道:“这一个个的玩游戏怎么像是遭罪一样,现在的孩子也太难满足了吧。”
我想应该是孩子需要的是父母一起和他感受游玩的喜悦,他们才会放松表情吧。毕竟孩子从很小就学会了共情。他们骑着小木马或者是小火车,而一旁的父母正表情严肃地目不斜视地盯着手机。不明缘由的孩子,会不会担心父母不开心了。反观那些在玩海洋球的家长们,在与孩子们一起抛球的房间里,能听到孩子咯咯咯银铃般的笑容。
过多使用手机,不仅让陌生人间的沟通变少了,和孩子间的沟通也同样在减少。是时候减少使用手机了,他冷冰冰地给你带来不了真情实感,不能让你的共情能力和EQ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