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篇(一个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
1、白话:孔子说,真正学问以仁为标准。没有达到处在仁的境界,不算是智慧的成就。(真正的苦行、智慧、都在服务大众、走向人群、走向万有中。)没有达到仁的境界,不能安处困境,也不能长处于乐境;仁者念念安于仁,真有智慧无论贫富、得意失意皆有利于仁(仁,对于他人与我正知正见,合于中庸,用现代来说就是恰当的方法,做到我好、你好、大家好)。真正有“仁”的修养的人,真能爱别人,对坏的要设法改变、感化他。真正有志于仁的人,看天下没有一个人是可恶的。富贵功名,每个人都喜欢;但如果不是正规得来,不能要。贫穷卑贱,每个人都讨厌,不是正规的方法上进修正,反而走歪路更被认为卑贱等。君子没有仁,靠什么成名呢?君子不能在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违背了仁的境界,事业的成功都靠仁,颓丧也靠“仁”上进修正(人无仁不立,违背我好、你好、大家好,没人帮助你,没人跟随你,这是阳谋)。
我没有看过一个真正喜欢仁的人,讨厌不仁的人。爱好“仁”的人,修养几乎无人比拟;讨厌不仁的人,还能说是个仁者?看到不仁的人,我们不能以不仁对待他。有能一天用心努力实行仁的么?也许有力量不足而达不到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一个人会有过错,往往都是社会关系的因果。看到过错,自己就要反省,引发仁的修养。早晨真正得了道,当天晚上死掉都心甘。真正立志于修道,而讨厌物质环境艰苦、怕没有好吃的、怕没有好穿的,就没有什么可谈的了。大政治家处理国家的事情,没有固执的成见,不要求发财升官,以义作比对选择(在正知正见有利于天下万有就去做)。
君子的思想中心在道德,小人的思想中心在财富;君子怕做犯法的事情,小人只要自己有好处就干。放任以个人利害做事,招来怨恨。能用礼让当国家大原则的,哪里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家大原则的,怎么能实行礼呢?(啥是礼让?达者为师,向不通达的人礼让那是蠢,但是不尊重人,这是不仁,人家不通达不能辱骂、贬低,要鼓励其上进修正)。不怕没有地位,怕建立不起来真实的本领修养。不要怕没有知己,充实自己有所作为,他人自然能知道了。
孔子说:曾参!我的道“一”就贯彻了。曾子说:我知道了。曾子出门,师兄弟们问他说:什么意思?曾子说:夫子的道,就是宽恕、包容。(他们悟性不够,只能这么说;所谓的“一”是什么?大爱无不爱。如果肤浅的一点的话,换算成步骤而言,就是在你还没有能力帮天下人的时候,你要有帮天下人的心,不断地上进修正自身;有了能力,就要有帮天下的行为成果。因时势个人条件恰到好处的正知正见就是一。)君子着重道德上该不该做,小人是个人利益可不可图。看见道德、学问有修养的贤者,用来反思修正自身到达那个境界。看到不贤的人、坏的人用来自我反省。父母不对的尽力的劝阻,他们不听劝导,我们劝导也要有个限度,必要时只好为父母牺牲。
父母老了没人照应,不出远门,即使要去也要有安顿的方法(最好不去,要是去有照顾方法再去)。不在父母面前三年孝心扔在心中挂念,这就是孝子(古人出门交通不便)。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知道,一种是寿又添了一岁而高兴,一种是行孝的时间变短提防自己(孝的角度不要单一,要在不同情况有合于中心的方法)。古代的人不乱讲话,怕自己的行为做不到。常常约束自己合于正知正见的,过失比较少。真正的仁者不乱讲话,行为上却很敏捷。有道德的涵养,自然会影响近身的人。
子游说:对君王尽忠劝多了,会变成冤家;劝朋友劝多了,变得疏远了。
2、儒家的仁是什么呢?已经很明白,即是正知正见的动机、行为;怎么衡量正知正见呢?这就需要在时势上看待,在小的方面,你不能掠夺伤害他人,在大的方面你能伤害群体。所谓的仁不是个人的利益,而是大局整体的利益出发。但是有一种人要提防,就是经常说用群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人;看似是保住了群体,实际上这是弱化群体的。有一种虚伪的大局为重的人,不断地剥离群体,一个一个的牺牲群体,看似是当时牺牲个人,次数多了也是牺牲群体。
3、大爱无疆,不能因为别人觉悟低,就是对他人不正眼看,不公正对待。觉悟低不是没有觉悟,是需要时间等因素磨合的;普通心理都有瞧不起的状态,这属于正常。但是正眼看是属于尊重人格的范围;不是说,一个人能力不行,你却正眼看让他做个领导,这不是正眼看,这是脑袋有问题。每个人都有合适的位置,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让他们在恰当的地方,做恰当的事儿,就是正。
4、为什么要看重做人呢?因为人做不好,观念不正;掌握的资源越多,危害越大。没有人愿意让一个对群体不利的掌握危害资源的;很多作家文采好,但是呢?做人不行,就会对于读者不利。搞人文的比较注重人格,实际上就算是搞物理的,他们也要有出于对于大众好的点,就算不是对大众好,也不能危害大众的动机;以前刚开始研发出来冷冻精子的,人群都觉得这是恶魔,违背了自然生育。后来这个人获得若贝尔奖,因为他所做的研究孕育的生命,长大成人了,能跟正常人一样生活。所以有时候判断一个是好是坏,不是完全凭借观念的,而是要靠实证;一个人说的再好听,行为上是危害,信不得。一个人,人群贬低的再严重,行为是好的,也不能盲目跟随人群;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断章取义;完整的话是: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概是说,不管是多少人,他们的好与坏都是我们的老师,好的我们学习、坏的我们反观自身是否有,进行修正。
5、古人的孝是什么?难道就是照顾父母?就是给父母买好衣服、买好吃的吗?这是小孝,真正的孝是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之名。历史上的孟子做到了真正的孝,在学问道德上在当时有了贡献,没有辜负孟母三迁关注他的学习。真正的孝就是立身行道,道在哪里?就是大众哪里,就是求天下利,利天下。不是我们以讹传讹的孝,就是听父母话什么的,那是胡扯;我接触不少听话的孩子,有很多认为自己很光荣,父母也很认为孩子很好、省心,这都是扭曲的观念教育。
6、为别人好也是有限度的,不能一厢情愿自以为是;别人不接受你的好,就认为人家不识好人心。很多人的为别人好,越过了尊重他人人格,甚至帮助别人,是一种怜悯与施舍,居高临下。这都是无形中伤害他人的自尊心,要有方法,有底线的进行相处;至于怎么样恰当好处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度”的掌握,在不同情况,也不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