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国学
孝文化从来没有过时,它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孝文化从来没有过时,它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 93f1bf1c7d4f | 来源:发表于2017-03-26 14:39 被阅读82次

    古人常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有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可以说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人始终秉持孝文化,将孝作为立人立德的根本。

    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孝文化是值得我们去宣扬的,如何将孝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使其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民族之魂是我们应该去做的。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会发现在浩瀚的史学典籍中,孝顺父母的故事有很多,史书中记载的父慈子孝的数不胜数,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古人是如何履行子女的职责的,感受圣贤的人格魅力,借古看今。

    01 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顺父母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咱们熟知的卧冰求鲤,虽然有为了文化统治而故意夸大事实的意味,但故事中蕴含的孝文化放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去认同的。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崇拜祖先的民族,是一个遵守道德伦理的民族,更是一个懂得父母之恩,当终身以报的民族。那么当自己的父母受到侮辱,承受伤害时身为子女的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这个问题几千年就有人回答,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就是千古圣贤的孔子。

    《礼记.檀弓上》记载: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这句话的意思很简单,但是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每一个子女去深思的。

    孔子说侮辱父母的人,不共戴天,我每天拿盾牌当枕头、睡在草席上,就为了哪天遇见你,手无寸铁也要和你搏斗。

    你看谦让、温顺、有礼的圣人孔子,提到辱母这件事,情绪如此激动,竟然恨不得殊死搏斗,这在孔子的言论中是十分罕见。看来古人所说的“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这句话是有其理论依据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孝文化从来没有过时,它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vkko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