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变质”的朋友圈

“变质”的朋友圈

作者: 王子文学长 | 来源:发表于2019-01-28 01:02 被阅读0次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如今的朋友圈已经是一个变质的朋友圈。

    如果你的手机是英文版,你会发现,朋友圈对应的名字是moments,也就是“瞬间;时机;片刻;时光”。

    过去的我们,在朋友圈中了解身边人的生活,生活中那些细小的片段却时常闪着美好的光。

    现在的我们,在朋友圈中看到更多的是广告,拉票,车票加速包,集赞。

    嗯,当然,还有秀美食,秀恩爱,晒娃等传统节目。

    1

    对一件事物的不同理解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行为。

    以微商为代表的一群人,看到了微信的巨大流量,他们混圈子,加别人微信,一个人拥有多个微信号,有着几千甚至上万人的微信,之后不停地在朋友圈发广告。

    他们当中不乏有挣到钱的人,但大多数人面对铺天盖地的广告,还是选择了去屏蔽他们。

    不做微商的人,过去的朋友圈常见的是美食美景,现在则有着越来越多的广告的变形,如拉票,加速,集赞等。

    在不同朋友圈的底层,是功利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分野。

    有一些人急着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觉得这么廉价的注意力不用白不用。

    还有一少部分人,坚守着自己的一些底线。

    大家经常可以遇到一些微信群里你根本不认识的人加你的微信,美其名曰是交流学习,实则在不断思考着从你身上可以获取什么利益。

    这些人一旦通过你的好友验证,就时不时的给你发广告,让人厌烦无比。

    也有一些老朋友,经常在微信群和朋友圈中发车票的加速链接,请别人帮他加速。

    一次两次还好,当次数超过5次之后,我深刻地思考自己是否是一个工具。

    坦白讲,我也有过发广告的行为,最近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负面影响之后,把之前包含广告性质的朋友圈都删掉了。

    在过去,打扰了老朋友,如今,我不想让以后的新朋友觉得我是一个爱打扰别人,不珍惜别人注意力的人。

    2

    朋友圈的变质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变化,还体现在朋友圈权限的设置上。

    越来越多的人把朋友圈设置为“仅三天可见”,还有更绝的直接把你屏蔽掉。

    “三天可见”伤的是新朋友的心和老朋友的情。

    新朋友加了你的微信,对你不是很了解,希望通过你的朋友圈了解你,结果碰见个“三天可见”,心中哇凉哇凉的。

    老朋友许久没联系,想看看你的近况,看见一个“三天可见”,心中是无限的无奈。

    与其用“三天可见”伤别人的心,不如少发慎发朋友圈,或者分组发朋友圈,之后把朋友圈权限设置为“仅6个月可见”或“全部可见”。

    有人说一个人半年前和最近的观点可能会变化,“仅6个月可见”更为合适。

    我个人而言,索性把朋友圈“全部可见”。

    既然来看了,就看个够吧。

    3

    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三天可见”,实际上是微信工具属性的增强。

    “微信之父”张小龙心中的微信是朋友间相互沟通,缓解孤独的平台。

    而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微信是连接客户,消费者的工具。

    微信好友的数量不断上升,而真正能谈心的人依旧是两三个。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是一种容易孤独的动物,人渴望在关系中被看见,消融自己冰冷透明的壳儿。

    但是,与其发朋友圈求安慰,其实不如与好友见一面,打一个电话。

    我们希望了解最新的信息。

    但是,我们讨厌被垃圾信息打扰。

    面对电视的广告,人类发明了遥控器。

    面对短信的骚扰,人类发明了拉黑。

    面对朋友圈的消耗,人类发明了屏蔽。

    4

    在关于朋友圈的认知与分析中,我很认同熊太行老师的观点。

    朋友圈就是两条半:我挺忙,但很好;我很强,且有用;我这人很有趣(可选)。

    说白了,大家看你的朋友圈其实就是想知道你最近状态好不好,你是否依旧强大,我们是否还有潜在的或者明显的价值交换的机会,以及你最近都在忙啥,有没有啥有趣的事情。

    我想,朋友圈本质上是一个呈现自己的平台。

    假如一个屋子里坐满了人,很多私密性的话我们就不会说了,包含负面情绪的信息也会藏在心底。

    这,是人的孤独,也是我们对他人最大的尊重。

    每一个平凡又美好的时刻,都有你我的尊重相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变质”的朋友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jo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