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时代,
人们可以轻易获得海量书法资源,
还可快速分享、扩散,
知识的传播时间极大缩减。
与传统纸媒不同,
微信可轻松实现互动,
书法爱好者既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作品,
也可以对他人进行评价,
还可通过“点赞”等形式加强交往粘性。
毫无疑问,
微信刷新了书法的阅读模式、展览模式
和互动模式。
然而,
微信传播的自发性、盲目性
所带来的危机也不容忽视。
网络负面情绪膨胀
微信朋友圈各种展览、比赛刷屏,
自发性的“个人展”泛滥,
整个网络充斥着功利、浮躁气氛。
在虚荣和利益驱动下,
不少书法爱好者自我标榜为“书法家”,
而一般“书法家”则摇身升格“名家”。
热衷于“秀场”的人越来越多,
潜心研究、创作的人越来越少。
朋友圈“书法家”和“名家”遍地,
既损伤了业界形象,也误导了公众认知。
此外,
功利、虚荣、浮躁、冷眼、暴力等
网络负面情绪膨胀,“戾气”过重。
一些“愤青”和“毒舌”
利用微信便利现身“打假”,
他们戴着“卫道士”的面具,
对自认为审美价值低下的书法家和作品
大肆攻击,甚至煽动“去书协化”的暴戾情绪。
另有一些人以哗众取宠的心态,
将“丑书”内涵扩大化,
把江湖人士所作的劣质书迹
和当代名家前卫、探索性艺术作品混为一谈,
予以一概否定,
制造一种当代书法审美每况愈下的论调。
这些情绪一旦继续发酵、膨胀,
势必会对公众的书法审美心态造成更大误导,
严重威胁书法发展的健康生态。
化内涵缺失与价值迷失
由于微信平民化,
人人都可展示甚至炫耀自己的书法成果,
还可以对他人作品评头论足,
无需任何代价。
于是“明星体”“老干体”“江湖体”“展览体”等
各种文化内涵缺失的作品扑面而来,
看似“百花齐放”,实则“暗流涌动”。
文化内涵的缺失还表现在
不少书家重技术、轻学养:
有的以炫耀技法为能事,
通过办班、直播等形式大肆宣扬“唯技法论”,
使大批“粉丝”沉迷其中;
有的热衷展览,数月精心打造一幅作品,
由于文化修养欠缺,故用笔流媚轻滑,
内容、字法错讹百出,
拉低了书法家群体在公众中的整体形象,
也使展赛成为众矢之的。
傅山曾疾呼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
宁支离勿轻滑,宁直率毋安排”,
以表达对当时软媚书风的抗议,
而当今的状况亦不乏这种隐忧。
价值迷失表现在
公众对书法审美标准认识模糊,
价值判断上无所适从,故产生“名家”崇拜。
平心而论,
当今大众整体书法审美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
缺乏甄别能力。
例如,有的人盲目跟风,
认为头衔多、头衔高就是“名家”,
“名家”自然写得好;
有的人自以为是,
认为老百姓看得懂的就是好字,
看不懂的就是“丑书”,
忽视了书法审美风格和类型的差异;
也有不少书法爱好者乐意扮演“粉丝”,
以加入各种“名家群”为荣,
整天与微信为伴,
只要名家一有作品,
就不断点赞、转发、鼓掌、献小红花,
浪费时间的同时也丢失了自己的价值判断。
事物的发展都是双面性的,
新媒体时代,
可让人们轻松获取知识碎片且实现互动,
但也让“文化精神”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官方专业机构做好文化传播的主导作用时,
作为每一个个体,
不论是像“书画界艺术”一样的自媒体,
还是像每一位正在阅读此文的爱好者,
都应客观的秉持主见,
不盲从、不跟风,
为“书法”提供一片干净的沃土。
扩展阅读:练书法,每天写多少合适?
☟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官方微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