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董明冈:吹不尽的碧血黄沙 ——《千年一叹》读后感

董明冈:吹不尽的碧血黄沙 ——《千年一叹》读后感

作者: ytjy读书与写字 | 来源:发表于2018-05-31 22:13 被阅读0次

    4月14日凌晨,一道道突如其来的闪电,划破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上空。美英法三国以“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为由,对叙发动了军事打击,让这座拥有4000年历史又饱经磨难的“古迹之城”,再度蒙上一层令人心生悲怆的阴霾。

    重拾余秋雨老师的这本游记,正是源于这场弥漫着沉重的历史气息的硝烟。应该说,触动我的,不是那惨绝人寰的战争——这个看似和平的世界从来就没有终止过战争,也不是那日渐没落的古老文明——这对我而言太过厚重,而是一种心情,一种难以平复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说不上是悲悯,是愤懑,还是忧伤,但这种心情,瞬间就将我拉回了高中时粗读余秋雨踏寻文明的文字而产生的那种惆怅。要想真切地再寻那片璀璨辉煌而又衰败落魄的土地,似乎怎么也离不开手中的这本《千年一叹》。

    初识余老师的文字,当始于中学课本里的选文《道士塔》。在那之前,从未想到,白纸黑字竟会有着扯痛人心的魔力。时至今日,我仍对王道士雇人堆砌的天师、灵官以及他腰上挂着的那串钥匙印象深刻。直到捧上余秋雨千禧年前夕随凤凰卫视节目组前往欧洲、北非、中东、印度等地考察历史早期文明遗址时所写的这本日记集,才真正弥补了心中对历史和地理课本中未曾涉及的新奇和遗憾。只可惜,那时仅仅对书中记录的世界各地特色有着浓厚兴趣,而对于那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遗迹,似乎并没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至于体悟文明的兴衰交替,就更不必说,只是心中那怅然若失的感觉,久久挥之不去。

    回顾余老师走过的足迹,不禁都会怀着由衷的敬意发出一阵赞叹,因为他们不是坐飞机考察旅游,而是驱吉普脚踏实地地寻拜一处处人类文明的古遗迹。这当中,最为惊险的,当属穿越局势持续动荡、衣食严重匮乏、时刻面临宗教极端分子威胁的中东地区。

    说起中东,相信身边大多数朋友跟我一样,都没去过,却不陌生。两个月前,在莱阳市古柳中学听了一节由鲁东大学的实习生执教的初中地理课,讲的就是《中东》。孩子们在三言两语间,就将中东地区用三个词概括起来——石油,沙漠和战争。不得不说,上帝对这片土地给予了莫大恩赐,也同样为其降临了无尽苦难。纵观历史长河,从约旦河两岸到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再从伊朗高原到南亚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界地区,这里从来就没缺少过麻烦事儿。谁又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曾经拥挤着人类几个最为辉煌的古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盛极一时的文明盛宴,引来的只有最为密集的征战刀兵;反反复复的拉锯争夺,最终让贫穷、混乱、极端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面对这一连串衰落的古文明,惋惜是不够的。我想,余老师历经艰难万险,穿越数万公里,绝不是为了去表达他一贯的悲天悯人和怀古伤今。这其中,必然有一种思考,一种对中华文明能够源远流长,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和湮灭的古老文明的追问和反思。事实上,从踏上希腊的古老遗迹,到体会埃及文明的原始,历经中东地区的纷乱,直至回到尼泊尔喜马拉雅山麓的安宁,他就从未放弃将眼前或宏伟、或庄重、或深邃、或破败的古老文明与中华文明相对比。所以,在书末,他给出了属于他的答案:地理环境的阻隔,加上文明的体量,借助统一且普及的文字,融入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最终通过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使我们的文明得以延续、传承和发扬。

    或许,我们该自豪;又或许,我们该庆幸。古老文明的没落衰败,为我们留下了警示,更为我们留下了思考。此时,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那个被无数人转载于朋友圈的落魄身影——叙利亚驻联合国代表巴沙尔·贾法里,在联合国会议后,独自埋头静坐。透过照片,依稀可见,他的眼中吹满了无尽的碧血黄沙。

    tem�0�m�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董明冈:吹不尽的碧血黄沙 ——《千年一叹》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mc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