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最后一天,终于到了总结的时刻。但由于日更开始时间比较晚,其他的小伙伴已经就日更这一话题写了太多,当我提笔的那刻,仿佛又到了小时候过年姐妹们排队敬酒时的尴尬场面,所有吉祥话都已经被说遍,于是我成了一个腼腆的孩子。当我在日更进行三分之一的时候,已经在心中为自己筹备一个盛大的谢幕,而结束的时刻却兴趣索然,米兰昆德拉关于媚俗的概念如幽灵般浮现,吓得我连感动的眼泪都默默压下去。
这三十天并没有对我的生活有多大改变,无关梦想,或者成就感,因此每当在写作群里看大家聊天我都顿生沧桑,真是好久没有见到如此热血的少男少女了,这是我一如既往丧住的时间里意外闯入的青春小世界,我窥探这些有活力有理性有力气为之奋斗的孩子,宛若《睡美人》中那些变态坏老头对美少女干的不可描述的事情,上一次让我发出这种喟叹时还是下载快手和抖音的时候,真是一个打开手机就能遇见真实和美好的神奇时代。
这段时间其实过得并不好,处在复杂的人际之中,工作上也屡遭变动,又因为乱七八糟的药物一直影响情绪,抑郁是潜在的忧患,而我试图与之和平共处。在这样一个糟糕的背景下我遇见了简书日更。每天一千字,原创,从超强的表达欲到脑子像海绵样被拧干,我只用了7天。是的,作为一个有着28年人生阅历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外加能准确定位学校图书馆大部分文学类书籍具体栖身书架的敏感型文艺少女,我悲哀地发现自己的存货并不多,原来积累是伪概念,知识遗忘和情感风干才是残酷物语。我像一个自以为阔了好多年的傻瓜望着空空如也的仓库开始了吝啬的收集活动:旅游变现为游记,新读的书转化为热乎乎的评论,连看剧也变成了日更的负担,是的,等我写完两篇剧评后那两部剧再也没看过了,因为会有种吃隔夜饭的恶心。简书的日更成为我的小小焦虑,然后很快被现实生活中更多更大的焦虑所碾压。我决定为自己的日更行为找到意义,生活是多义而复杂的,抱着结善缘的心态善待生命中的每一个小变动,天知道有什么美好的事会发生。
我决定用仪式感来定义日更行动。因为这并不是所谓能养成的好习惯,而且我发誓明天我一定会断更。仪式感是个很神奇的词,大部分凡人通过仪式感获取切实的存在感。仪式感不是为他人留下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所以处于抑郁边缘的我抓住了日更,当成潜在的救命良药。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仪式感能够带给我们的是两件事——信念和归属感。信念指向确定感,当一个人处在暧昧不明的命运漩涡中时,确定感无疑圣马太应召中耶稣背后的那道光。没错,我们都有趋光性。而归属感则赋予我们身份认同和自我意识。我们都是简书日更人,我们是同类,不孤独,不迷茫,要坚强不哭……
一直觉得整出各种仪式行为的人一定本身就是被焦虑或不确定性困扰的人,仪式感是武器是安慰剂是不知坚韧与否的救命稻草,但至少行动就是改变的第一步。
于是,我愿意将日更这件小事变成隆重的仪式。每天早上睁开眼睛醒来,会以最大的热情和好奇心去迎接一天的生活。因为生活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思绪都可能成为灵感的突破口,变成文字被定格。真正开始时,会先洗个澡,穿上舒适的睡衣,然后画个美美的妆(睡前才捯饬自己,室友表示行为诡异),读完当天的读睡荐诗,然后开始码字。当点击发布后,开始和任何一个被爱情蒙蔽双眼的妹子一样,开始故作淡定却以三秒刷新一次的频率来期待某人的点赞和评论。简书日更最终成为一种期待,期待某种特定的仪式感,如同白露那天盼着一碗龙眼白粥,如同中秋那天盼着渍桂花做糖和肉痛的阳澄湖大闸蟹,如同冬至那天支起铜锅涮野味……
生活的潮水瞬息万变,你我随波逐流,日更终究结束,在这场与抑郁的抗争中,我毕竟披上了仪式感的铠甲,向堂吉诃德那样,冲向未知的风车巨人。
简宝玉日更训练营打卡第三十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