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了李松蔚的一篇文章《要理解,不要解释》,他指出很多人喜欢反思,要清楚反思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理解”你的问题,还是为你的问题找一个“解释”。他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你问你自己:“为什么没有朋友”?
你回答:因为我不擅长交往啊。
提问是试图“理解”,而回答是在“解释”。两个动作有本质的区别。“不擅长交往”只是“没有朋友”的解释,也可以说是“没有朋友”的另外一种说法,这也是问题本身。
一旦我们为问题找到了一种解释,好像想通了问题,也就释然了,就到此为止了,并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
就“为什么没有朋友”这个问题来说,我们可以继续问“为什么我不擅长交往呢?”,是不是担心别人不喜欢我,是不是在交往过程中怕暴露自己的缺点等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内心在经历什么,有什么痛苦,我们卡在哪里了。我们需要进一步问下去,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看到问题的本质,理解我们的问题。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的“逃出认知的中途镇”,讲到了每个人年轻时有很多雄心壮志,但不知道为什么,慢慢就都滞留在原地,开始过起了蝇营狗苟的平庸生活而不能自拔。永远在思考,但不去行动。我们平常只是知道懂得,明白了太多的道理,但“知而不行,是为不知”,最后滞留在中途镇,是绝大多数人的命运。
综合以上两位老师的观点,首先,我们要不断反思自己所遇到的问题,提升认知,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其次,要在思考中勇于行动,升级迭代,与时俱进,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断刷新自己的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