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散文简友广场
对无裨益有何喜  错有收效又何妨

对无裨益有何喜  错有收效又何妨

作者: 须张声势 | 来源:发表于2023-05-01 19:22 被阅读0次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论。争孰对孰错,论谁善谁恶,标榜自己正确、光荣、积极大度,指责对方错误、执拗、顽固不化。争论不休之后,就会有无限升级的斥责,甚至不再在意事情本身的对与错,以及争论行为的对与错,大有忽略事实而只顾占领理论高地之势。


    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是对还是错的时候,其依据往往具有主观性或顽固性。大多数人对某一件事的看法来源于自我感觉,或者凭借往日的经验,而大多数时候这种判断是有效的,很大程度上又增加了我们对这种判断,对这种推断方式的信心,强化了这种方式下的激勇和亢奋状态。

    我们在审视一个人是善还是恶的时候,其凭据又往往是冲动的,是极其表面化的。我们会从一个人的相貌、着装,或者言谈举止来推断一个人的内心,甚至是喜好与善恶。而基于多年的阅历或世代相传的经验,在不同的场合中我们总会坚定地总结和印证着这种推断的正确性与准确率。而每一次成功,又为着这种认定的偏执增加了可信的砝码。


    实际上,我们听到的只是一个观点,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现象,而我们知道的更多的是态度和立场。我们的心中有一种预支的、坚固的认定和判断,更有一种极其高傲的、甚至是偏执的道德高度,我们带着这样的偏见与傲慢,到处去品评、判断着看似合理而却忽略了根本的人和事。我们顶着真善美的光环,喊着正能量的口号,殊不知已经不知不觉落入道德绑架的下乘,甚至踏进助纣为虐的道路,为伤害他人推波助澜。

    曾经对“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颇有微词。总以为,我虽然没有经历他的苦楚,但是我不劝他宽宏大量,不劝他原谅造成他受伤害的人,就是理解他,是站在他的立场、他的角度为他考虑了。但是劝人向善总该是对的,总该是一件美好的功德吧。然而,事实并不是我们看到、听到、想像的那样。对于有的人,劝他向善,就是逼他忍耐他不愿忍受的痛苦,让他承受他接受不了的委屈,把他推到了不堪忍受的深渊。


    所以,没有真正的、纯粹的对,也没有单一的、典型的错。甚至,人世间的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没有对错,只有立场。一切表象的下面,都有不可思议的各方利益在涌动,一切外在的深处,都有难以言喻的各种因素在变幻,一切表达的背后,都有或直接或隐秘的诉求在显现,一切态度的末端,必定是其所在群体或层面的认知在作支撑。

    更重要的,乃至更要命的是,有时候,对的,不争才是对,一旦有了争的意味、意愿,对得就不再纯粹、不再坚定。正如,美德应该被提倡,尊老爱幼、谦虚礼让,不仅仅应该是一种自我修养,更应该在群体中、社会上营造出相应的氛围和风气。而这种美德的标准和要求,一旦落入“争”的境况,就不再纯粹了,就会无比尴尬,以至于处于下风,而让对“为老不尊”“熊孩子”的批判和对“人情与义务”“道德绑架”的置换,成功占领舆论导向的高地,而原本受压制、批判的一方反而占了上风,而且显得理直气壮、不可一世。


    可见,发心的正确,过程的正确和结果的正确,不是一回事,至少不完全是一回事。立场的正确,操作的正确和导向的正确,需要谨慎对待,更需要时刻警惕。而对于“错”来讲,也不必揪住不放,或许它只是个触发的因素,也可能只是我们没有发掘出事情本来面目时的阶段性认知,也有可能只是事情与我们的立场或者深层次的诉求相悖而已。所以说,执着于对与错的争论,或许本身就无关对与错。


    其实,很多时候,对或错都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是不重要的。一件事情发生后,最紧要的是止损,其次才是补救,再次才是担当,最后才是感受。如果你是对的,却导致了一个特别恶劣的后果,对有什么意义?即使你是错的,通过止损、补救、担当,后果还能接受,甚至歪打正着,转到了好的方向,错又有何妨?!


    也可能,对与错都只是表象,只是过程,只是我们认识的一个入口或出口,闯过去,才是令我们无比向往、无比惊讶或者无比震撼、无比懊恼的另外的世界……

    2023.5.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无裨益有何喜  错有收效又何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no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