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与无生(1)

生与无生(1)

作者: 明空如月 | 来源:发表于2022-10-31 11:37 被阅读0次

中国人是崇尚“生”的。这个“生”就是天地万物乃至所有一切人类的“命根子”。所以,有“生”才有“命”,没有“生”,何以谈“命”呢?所以“生命”一词精准地表达了“生”的核心意义。

中国人对“生”的重视,可以从父母给孩子取名字就能看出来。中国人的名字中带有“生”的非常常见,乃至笔者亦难以“免俗”。当初父母给自己取名为“福生”,给我弟弟取名为“贵生”,乃至我的几个姑妈家的表哥表弟们的名字中大多都带有“生”字,比如大姑妈家的两位表哥冬生和秋生,三姑妈家的表弟春生。后来上学之后,自己的名字曾有几次变化,有的老师将我的名字写为“复生”,有的老师又写为“夫生”,导致最后学籍和身份证上就都变成了“夫生”。但奇怪的是,“fu”这个字老师们都各有其不同的写法,但“生”字从未写错过。这大概跟老师们常说常写“学生”有关。但其实不光学生们是“生”,老师们其实也是“生”——先生。以前称呼老师多称为教书先生,比如某某先生。不管是先生还是后生,总归皆离不了一个“生”字。

何为“生”?“生”这个字的甲骨文,是对草木破土而出的象形——

所以“生”最底下那一横就代表大地,上面的部分即代表刚长出的小苗。

“生”,以此小苗初生的形象来表达一种“无中生有”的“生机力”,这种力量即是“生”。

中国人对整个天地宇宙的理解,都深深地根植于对“生”的信仰——

《易》曰: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

在中国人的根文化、源文化中,可以说,“生”是最根本的文化信仰。不管是易文化、巫文化、医文化、道文化,以及后来成为意识形态主流的儒家“仁”文化,其核心,其实都是一个“生”字!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刚刚推行计划生育的时候,政策的落地执行是非常艰难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中国人太看重“生”这件事了。而体现在中国人的生命中、生活中,其中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就是“生孩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这句话的本意另有其内涵,但在普通老百姓的眼里,此“无后”即等于“没有儿子”。对于传统农村中的农民来说,人就是生产力,所以历来崇尚“儿孙满堂”。所以就出现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全国上下到处都在上演着“超生游击队”的故事。

在很多人的眼中,不让“生”,就等于要了他的“命”,所以拼了命也要生。

所以,从文化到生活,从生活到文化,“生”贯穿了一切。

因为崇尚“生”,所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因为崇尚“生”,所以“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要“生”,还要“生生”,不仅要“生生”,还要“长生”。“长生不老”可以视为中国人的终极梦想。在世界各国文化中,只有中国最崇尚“神仙信仰”。中国人眼中的“神仙”,与西方人眼中的“上帝”根本不是一回事,对于西方人来说,人是不可能成为“上帝”的,但对于中国人来说,人却是可以成为“神仙”的。为什么要成为“神仙”呢?其实,说白了,成为“神仙”,最核心的目标依然是“长生不老”。

就连孙悟空向菩提祖师学道,也要再三询问:可得长生吗?不得长生,说得再好也不学。孙悟空终于学得一身通天彻地的本领后,第一件事就是大闹阎罗殿,将“生死簿”上的“名字”涂去。自此之后就再也不归“阎罗老子”管束,自由自在而得长生了。

所以各种神仙传、列仙传的故事在民间传布广泛。皇帝的名字作为老百姓可能不一定知道,但不知道八仙过海故事的人的确不多。所以中国的神仙极多,山有山神,地有地神,灶有灶神,井有井神,河有河神,树有树神。乃至堂有堂神,家有家仙。连祖宗先人也都奉为神。而且“向来神仙由人做”,神仙与人,并无截然分界,全凭人修行以及积功累德而成,或成人仙,或成地仙,或成天仙,只要一心向道好好修行,“成仙”并非全是幻想。最不济者,尚可成为“鬼仙”。虽然等级不高,不得不与“鬼”为伍,但也要做“鬼”中之“仙”。

之所以闲谈这些文字,其实是为了更深入地剖析中国人的灵魂与信仰。很多人都说中国没有信仰,这话其实经不起推敲。因为对“生”的信仰深深地根植于所有中国人的生命中。不管其具体的“信仰对象”是什么,但本质上皆是为了“生”。只是有的人是为了“生财”,有的人是为了“生子”,有的人是为了“长生”。不管具体为了“生”什么,“生”都是核心,如果不能“生”,那就会被打上“不灵”的标签,“灵”才有人信,“不灵”就没人信了。而灵与不灵,全看“生”与“不生”。能“生”,能“生生”,能“生生又生”,能“生生而长生”,那就一定会被奉为神灵、神明、神仙。

所以,剥开所有信仰的表象,中国人信仰的核心即是一个“生”字。道,则更像是“生”的另一个名字。道生万物——能生万物者,才能称之为道。如果没有了“生”的力量,又何以能称之为道呢?

这就是中华文化历五千年而不衰的秘密——永远在“生”,永远在“新生”,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可是,这种以“生”为核心的文化,在东汉末年却遇到了以“无生”为教义的佛教文化,由此而展开了两种文化长达千年的碰撞、交流、汇合,最终形成了将“生”与“无生”完美融为一体的禅文化......

关于这此内容,下篇再说。

相关文章

  • 生与无生(1)

    中国人是崇尚“生”的。这个“生”就是天地万物乃至所有一切人类的“命根子”。所以,有“生”才有“命”,没有“生”,何...

  • 生与无生(2)

    上篇说到,中国人的文化始终围绕着“生”这一核心而展开,可是自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汇...

  • 仁——生命宇宙的至善之性

    在《生与无生》一文中曾说到,中国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交汇使得【生】与【无生】在更高的【道】的层面获得了内在的高度统...

  • 无生无

    这几日以来,天气都是不太好。 手机震动,通常就是暴雨黄色预警。 这天总是阴沉沉的,什么时候开心了便飘阵子细雨。倒是...

  • 无生无

    我深夜梦境迷乱 你游荡停在我耳边私语 我瘫痪湿热不分虚实 你吹灭了人情 我被遥远的铃铛声召唤 你点只蜡烛语气越是迷...

  • 无生无

    写在让人沮丧的11.16 总感觉现在这种日子,望不到尽头...大家都说,高三是这样子的,坚持一下就好,可是这种不断...

  • 无生

    1 . 我又梦到你了,楚延。 梦中月光也如那一日清寒,我感觉有风拂过,吹起稀碎的柳叶,荡秋千似得划过我面孔,凉丝丝...

  • 无生

    孩儿愧对父亲托付之重,败于名落孙山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十八有九也,受命以来,晓夜忧叹?

  • 无生

    善恶到头终有因, 凤毛麟角本空身, 何当绽破无生忍, 放下舟楫可度人。

  • 无生

    孩儿愧对父亲托付之重,败于名落孙山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十八有九也,受命以来,晓夜忧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与无生(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nok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