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与无生(2)

生与无生(2)

作者: 明空如月 | 来源:发表于2022-11-10 14:52 被阅读0次

上篇说到,中国人的文化始终围绕着“生”这一核心而展开,可是自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汇合就开启了序幕。

佛教文化,是在印度上古吠陀文化以及婆罗门文化基础上发展创新而开出的超越智慧之花。

在印度文化中,以“生”为苦。为何“生”是一种苦呢?

首先在印度文化中,对于生命的认识是以“三世轮回”为基础的,即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也就是说在这一世开始之前,生命是有上一世的,同样的,当这一世结束之后,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完全终结,而是这一世生命的终结,同时也是下一世生命的开始。而每一世生命生存的“世界”也有六种,除了人类生命生存的世界,还有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其他五种生命世界。而下一世会在什么样的生命世界中出生,取决于生命深处的“业力”。这六种生命世界被称为六道。一般而言,生命总是一直在六道中轮转不息,以其善恶之业力而投生于不同的世界。因为生命不能自主,同时也难以摆脱这种不断轮回的命运,因此将“生命”的“生”视为一种“苦”。的确,通过这样的视角去进行观察的话,六道、世界、生命,的确就成了一种“苦海”。

那么有没有彻底解除这种“苦”的方法呢?有的。当通过正确而严格的训练,生命的智慧境界达到了“无生”的境界时,就可以摆脱“六道轮回”了。比如,小乘佛教中的阿罗汉果位,即是一种“无生”境界,意味着这一世结束后,就不会在六道中任何一道出生了——即跳出了六道轮回。那么这时他们的生命去哪里了呢?对于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因为本质上讲,他们哪里也不去,因为有去就有生。但对于大部分人而言,这种境界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佛经中又开示了一种新的生命世界——佛国净土世界。比如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世界。这种世界不属于六道中的任何一道,但也有着无量无边的生命。在佛经中,类似于这样的世界多到不可计数。最方便的理解就是这些佛国净土都是都是非常清静、安详、喜乐的生命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不用担心会有“苦”的问题,所以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就不再是一种苦了。

佛教文化非常地博大精深,视角独特,体系庞大,逻辑严密,所以自从传入中国之后,就立即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莫大的冲突。

因为与诞生佛教文化的文化土壤有关,佛教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带有鲜明的“出世”色彩。而对“生”是“苦”的观点又从根本上否定了“此生此世的人间生命”——虽然这种否定不是佛陀的本意,也不能代表佛教真正的智慧,但原始佛教本身浓厚的出世色彩使得对佛教了解不深入的人很容易产生误解。

崇尚“生”的中国文化,与看起来否定“生”的佛教文化,冲突在所难免。

说到这里,不得不再次说到“视角”的重要性。

“视角”,看起来仅仅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问题,但实际上远非如此简单。

“视角”,不仅仅只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更是一种“看世界的窗口”。视角的不同,常常意味着“世界窗口”的不同,不同的窗口(视角)看见的是完全不同的“世界”。而且因为这些不同的“世界”差异巨大,甚至找不到可比性,所以最后就变成了一种人们不得不面临的选择——到底相信哪扇窗口所看到的世界???

在人们尚未深入体悟到“视角”的秘密之前,是很容易纠结和矛盾的。因为通过这些不同的窗口,看到的世界差异太大了,而每扇窗口似乎又都有“道理”。于是相信不同窗口的人们之间就有了永无止息的口水战。

而在视角学看来,这其实都是因为人们不了解“视角”的秘密而导致的。

那么,“视角”的秘密是什么呢?

“视角”的秘密就是,所有不同的视角和通过不同视角所看到的世界,它们之间并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因为,是“视角”本身决定了“视界”。所以,它们的不同,仅仅是“视角”的不同而已。而“视角”是无限的,不同的视角所呈现的“视界”也是无限的。而视角与视角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所以,一切都是视角,一切不同都是视角的不同,如此而已。

那么,哪种视角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呢?都是真实的,也都是相对真实的,也都是相对不真实的。所以没有绝对真实的。因为“真实”与否,同样取决于看待的视角。

其实,只要我们深入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中国文化所崇尚的“生”,与佛教文化中以“生”为“苦”的“生”,其“生”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

中国文化所崇尚的“生”,乃是“新生”——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乃是“生机”——道生万物,生生不息,生机无限。

而佛教文化中的“生”,其根本义,乃是“苦”之“生”——因没有智慧而愚痴,因愚痴而被欲望习气主宰,因为欲望习气主宰而生出各种烦恼痛苦。

可以这样说,中国文化中,旗帜鲜明地弘扬“生”之积极的一面,而佛教文化,则深刻而独到地揭示了“生”之消极的一面。

所以这两种文化交汇之初,凸显出的即是相互之间的矛盾。而当不断深入交融之后,智慧高超的中国人就发现了这两种看似不同观点背后更深的统一性。

而这种智慧之所以能够产生,则得益于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的“易”文化。

【易】文化,本有就有变易、简易、不易多种内涵,且以“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互根,相互转化,对立统一”为根本思想。

中国文化对“生”的崇尚,即相当于“阳”,佛教文化对“生”之“苦”的揭示即相当于“阴”。

而在更深的层面领悟其“生而无生,无生而生,生生不息,亘古无生”的智慧,则能够统贯这两种非常优秀的文化,而实现更高境界的统一。

这一突破是由本土化的中国佛教——即禅宗完成的。

“生”是“易”文化的旗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无生”则是“佛”文化的归旨——花开见佛悟无生。

而“道”文化则是这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道可道,非常道。

“道”文化中的“虚极静笃”、“坐忘”、“清虚”、“忘机”、“无己”等,以修道实践中的甚深智慧境界,消解了“生”与“无生”之表面上矛盾,而实现了“道”境界的统一。

而“禅”文化,则进一步打破了所有的文字相、概念相,而直指最鲜活的本体智慧,从而使得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完全融为一体,并升华为全新的禅文化。

何以禅文化能够弥合所有的不同呢?因为禅文化所观照的不再是通过不同视角看到的“视界”,而是逆向观照能够观察各种不同“视界”的“视角”之“本源”。对于此“本源”,则离于一切相,离于一切文字,离于一切概念,同时亦揭示出此“本源”的无穷妙用功能——“能生万法”。通过禅的智慧照见,所有拘泥于文字相表面的矛盾冲突悉皆消失于无形,而共同汇归于禅的无上智慧之中。

这时,“生”就有了更新的意义——依无生之本体,而生无穷之妙用,无生而生,生生不息,生而无生。

以当代人易于理解的词汇名之,笔者将其称之为【自新】,并为其歌之曰:

生命之道,惟在自新。

道不自生,唯在自新。

自新之道,生生不息。

天地万物,莫不自新。

新新又新,万象更新。

相关文章

  • 生与无生(2)

    上篇说到,中国人的文化始终围绕着“生”这一核心而展开,可是自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两种文化的碰撞、交流、汇...

  • 生与无生(1)

    中国人是崇尚“生”的。这个“生”就是天地万物乃至所有一切人类的“命根子”。所以,有“生”才有“命”,没有“生”,何...

  • 仁——生命宇宙的至善之性

    在《生与无生》一文中曾说到,中国本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交汇使得【生】与【无生】在更高的【道】的层面获得了内在的高度统...

  • 无生无

    这几日以来,天气都是不太好。 手机震动,通常就是暴雨黄色预警。 这天总是阴沉沉的,什么时候开心了便飘阵子细雨。倒是...

  • 无生无

    我深夜梦境迷乱 你游荡停在我耳边私语 我瘫痪湿热不分虚实 你吹灭了人情 我被遥远的铃铛声召唤 你点只蜡烛语气越是迷...

  • 无生无

    写在让人沮丧的11.16 总感觉现在这种日子,望不到尽头...大家都说,高三是这样子的,坚持一下就好,可是这种不断...

  • 无生

    1 . 我又梦到你了,楚延。 梦中月光也如那一日清寒,我感觉有风拂过,吹起稀碎的柳叶,荡秋千似得划过我面孔,凉丝丝...

  • 无生

    孩儿愧对父亲托付之重,败于名落孙山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十八有九也,受命以来,晓夜忧叹?

  • 无生

    善恶到头终有因, 凤毛麟角本空身, 何当绽破无生忍, 放下舟楫可度人。

  • 无生

    孩儿愧对父亲托付之重,败于名落孙山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间,尔十八有九也,受命以来,晓夜忧叹?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与无生(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agz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