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是一座靠近长江水道的城市,境内水网密布,交通发达,人文底蕴深厚。城市内部新老城区的界限明显,尤其是一些老城区内的建筑,大多都有久远历史,蕴藏了数代人的记忆和情感。比如在洪山区关山大道上,就有一个极具烟火气息的社区,它没有百年历史和建筑,只有几十栋老旧单元楼,常住人口密度高,加上毗邻知名高校和商圈,人气活跃;在飞速拆迁改造的关山大道上显得极为另类和孤独,生活好似城中村,它的名字叫做汽发社区。
作为曾经洪山区关山大道上很不起眼的社区之一,汽发社区的优势在于距离地标商圈光谷广场和知名高校华中科技大学足够近,特别是由关山大道出市区的方向,基本上第一站就是汽发社区。而有意思的是,这个第一站段位的汽发社区,北边靠近华科,西边又十分临近步行街,处在中线位置左右逢源,类似的地段在这个区域极为吃香,带来了强大的商业效应,直接导致本来是住宅小区的社区里,也遍布各种商业体,副食和工作室、五金和餐饮屡见不鲜,非常热闹。
当然,由于步行街和高校的存在,间接也造成了某种重叠效应,使得汽发社区成为一个中间的缓冲地。简单来说,高校学生有在外租住的,而在步行街工作的人也是如此,加上其他外地人员,使得汽发社区里面居住群体较为复杂。进一步来讲,这几类人无论消费还是生活习惯都存在差异,他们的大量涌入,间接也拉低了汽发社区内部的租房成本,导致更多住户的涌入。综合来看,各个群体以汽发社区为中心,工作和学习半径都很方便。于是,在汽发社区里会看到各种有趣的生活现象,成为热议话题。
汽发社区的北边有高校,西边有步行街,南边还有一所学校,那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学校,它是为数不多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前身是企业自办的中小学,经过改制成为现在的规模,因此,从教育角度来看,汽发社区范围内都是学区房。但其实,即便不说学区房这个概念,汽发社区内部的居住密度也很高,它首先体现在住宅楼的设计上。统一的小高层步梯,狭窄的楼间距,与日俱增的租住群体,使得汽发社区在消防、户政等管理上的压力不断提升,加上老旧社区的配套设施和硬件不断老化,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逐步凸显。
步梯房的一楼,有被改造成商铺的,也有自住的,还有年久失修破败的,完全挤在一处,看着极不协调。无论从关山大道还是常青藤路进入社区里,由于巨大行道树和狭窄楼间距,压抑之感扑面而来。最让人难受的还有,社区北区部分地段地势差异大,有高耸地段也有低矮地段,坡度较大,以栏杆和护坡隔离,看着很安全,但也显得非常生硬。这样的公共道路,只能用来步行,机动车根本无法正常通行。
客观来说,汽发社区并不属于城中村,它有规划、有背景、有底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企业附属般的存在,一度也是“铁饭碗”生活区。不过,随着时代发展,社区的定位也发生翻天覆地转变,其中最让人意外的便是周围的繁华程度,几乎令人吃惊。要知道,十几年前的关山和关山大道,那是乡里颜值,无人问津;而现在却成了市中心般地位,公交、地铁、有轨电车纷至沓来,高架四通八达,商圈和小区比比皆是,非常繁华。
与汽发社区一同存在的很多社区都经过了拆迁改造,曾经的老旧地段升级为现代化商圈,从这个角度来说,汽发社区又显得有些落寞,毕竟它的存在,反而拉低了区域的颜值。从汽发社区经过,或者随便走进去,老旧的商铺还在营业,坐着吃早餐,看到的休闲之人也非常多,他们年纪不大,躺在摇椅上,相互聊着不着边际的话,也很惬意。与此相关的是,只有到了上下班的点,才能看到一些年轻人,骑着单车出入汽发社区,他们一定是租住在此的外地人。
对于汽发社区,小编最初是在2013年接触的,那时候正要去软件园面试,乘坐公交车在汽发社区站点转车,车站背后就是社区的老房子。那些老房子与站点还有一段辅路的距离,而且还隔着行道树,树下有摆摊的人,看不清是在卖什么东西。后来,小编再去汽发社区,是在2017年,前去寻找一位老友,在里面转来转去,找不到方向。近年来,汽发社区几次传出要拆迁改造,也不知道是否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