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讲一个通过跑步治疗心理焦虑的案例。
我有个学生,暂称他小A吧,男,19岁,黑瘦,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从小生活节俭,在家听话懂事,积极上进,学习成绩在家乡的小县城也算名列前茅,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背负着家庭的期望进入大学,并立志高远,想努力上进,成就自己的人生。但初入大学,学习不再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身边的同学很多人掌握各种技能特长,而自己什么都不会,在各种社团活动中频遭淘汰,很有挫败感;此外,该同学口头表达能力有严重的问题,而且常常直言不讳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说辞让同学们感到反感,与同学的相处中被嫌弃和嘲讽;尤其是在自己原来擅长的学习领域,因为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模式与高中有很大的不同,该同学也很难较好的转变方法,适应新的学习任务,本想通过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找回自我,但大一第一学期下来,考试成绩并没有如他所愿的名列前茅,仅处于中等水平,这进一步打击了他的自信心。令他觉得自己在去往梦想中的人生目标的道路上找不到清晰的道路,充满焦虑,在这种情况下他主动找到我求助。
主诉和个人自述:对未来的人生充满迷茫,想成就一番事业,却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每接触到一个新的领域都想要去尝试,经常兴奋而盲目的投入到某一科目或者技能的学习,但是总是在竞争和比赛中被打击,屡战屡败。想考研,又觉得英语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不想从事本专业,想转行,又不知道选什么专业;不认同那些每天只顾着玩游戏和享乐的佛系同学,因此遭到别人的排挤。现在每天都充满了焦虑,睡不好觉,上不好课。
我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A同学非常羡慕那些多才多艺的同学,当他说起某某同学弹吉他特别好的时候、谈及某某同学英语说得非常溜的时候,眼睛里会放光,很快就会把对别人因为掌握某一个技能的羡慕变成自己的目标,但往往是吉他学了两天就放弃了,英语学上两周还是入不了门……他热衷于竞选班委和参加各种社团,但给自己的日程安排了太多的项目以至于没有主次,任何一个都不能全力以赴,最终几乎全部以失败告终。交流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他的情绪的不稳定,时而悲观、时而亢奋,充满对不确定性的焦虑。
经评估和诊断,A同学在心理方面的主要症状:焦虑、烦躁且极度敏感;生理方面的表现:入睡困难、食欲不佳;社会功能的改变表现:常有惊人之举,同学视之为异类,人际交往欠缺。A同学的情况,不是个案,但也有其特殊性,看起来他有远大的目标,与时下的青年人中流行的佛系文化相比让人振奋,但这个目标并没有具体的实施路径,他渴望成功,但不知道如何去做,所谓的努力得不到及时的,正面的有效反馈,这让A同学变得非常心浮气躁,他的选择是,只要是传统意义上的,正面的、积极的、上进的事情,就都要去做,但人的天赋、精力都是有限的,屡遭打击让他更加焦虑,并急于去寻找那个确定让他通向成功的方法,从而陷入了盲目试错的恶性循环中。
通过以上信息和分析,我认为他的烦恼和焦虑在于:妄图控制不能控制的事,却不对能控制的事行驶有效的控制。A同学有远大的人生目标,这是好的,要鼓励他专注精进,但与此同时也要让他明白什么情况下要学会顺其自然。只有把这两点同时结合起来,才能既保持积极上进,又能缓解焦虑,内心得到平静。考虑到之前看到过很多通过跑步治愈焦虑症和抑郁症的案例,结合本人近5年的跑步经历,对利用跑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方面有很深刻的体会,于是尝试通过带他跑步的方式去调整状态,治疗焦虑。
实施步骤 具体实施步骤就是通过控制两分法的思维方式去引导A同学学会在跑步这件事情上如何控制自己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无法控制的事情。
第一步是带他一起思考跑步这件看起来绝大多数人都坚持不下来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哪些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并把注意力专注到自己能够控制的部分。
比如学习一些科学跑步的知识,购买一些平价且相对专业,对膝盖和脚踝能起到较好保护作用的装备,做好跑前跑后的热身避免受伤,选择一个周围跑步氛围较好的操场和公园等这些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比如户外的空气质量,刮风下雨等不适合跑步的天气,同学和路人对自己跑步的评价(可能很多是冷嘲热讽)是自己不能控制的。
第二步针对能够控制的部分,做出计划并开始实施。
不确定、不可控的感觉是一种很糟糕的感觉。很多人就是因为想到“我什么也控制不了”,才会变得很拖延和焦虑,导致最后什么都不愿做,因而更加焦虑。告诉自己确实有些事情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去。至于结果是“天道酬勤”还是“事与愿违”,很多时候又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了。但至少可以沉下心来,循序渐进的开始做好计划并开始实施。
计划实施从操场快走开始,让他感受晚间操场上跑步的氛围,被周围的人带动,800米,1000米,2000米,慢跑加走走停停,A同学本就不是一个喜欢运动的人,这个过程让他痛不欲生,几次想打退堂鼓,期间我和几个高年级的同学担任起教练和陪跑的任务,并组织了一次21天跑步习惯养成计划,通过契约的方式逼迫他坚持履行计划。
转折点出现在开始跑步一个月后,当他第一次跑完5公里后,他激动的哭了,他说“我觉得自己太伟大了,曾经1000米测试都跑不下来的自己怎么可能想象居然能跑5公里。”
就像魔法的力量,这时候的他突然觉得自己领悟了某种武功,学会了一种技能,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感,接下来就是连续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去完成5公里、10公里,直到后来的21公里半程马拉松,一次一次的去提升里程数,刷新PB,这个瘾直到今天也没有消退。
对此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我本身也曾经历过这个过程,坚持跑步尤其是长距离马拉松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很多显而易见的好处,减重、代谢、排毒、增强心肺功能等,但更重要的是跑步是一个人的比赛,没有对手、没有伙伴,完赛比夺冠更有意义,每一次参与其中都能收获个人的成长,和对人生的掌控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A同学逐渐从焦虑的漩涡中爬出来,撕开自己编织的网,去努力的掌控自己的人生。在上个年终测评中取得了学习成绩第一名,综合测评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天,虽然他还时常有惊人之举,比如在占不到座位的时候,搬着小板凳到教室第一排听课,还是会偶尔找我聊天时谈起对于一个新的技能的兴趣,但我从他的表情中看到了自信和坚定。在他的朋友圈里引用了这样一段话:“请赐予我勇气,让我改变能够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胸怀,让我接纳不能改变的事情;请赐予我智慧,让我分辨这两者。”我相信这是每一个想要掌控自己命运的人都应该追求的。
启示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一生都在努力争夺对自己人生的控制权,与父母、环境、社会、他人,但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被环境、习惯、他人的评价推着往前走。管理学大师《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提出了关于人生影响圈和关注圈的概念。人在生命的不同时间都有格外关注的问题,比如学业、社交、健康、子女、事业、工作等等,这些都可以被归入“关注圈”,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扩张和成长。反之,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他人的生活、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自艾自怜,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寻找借口。错误的焦点产生了消极能量,再加上对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响圈日益缩小,对自我人生掌控感的丧失,从而陷入焦虑甚至抑郁。
网友评论